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29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27页 |
三、论文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页 |
四、论文的章节安排与格式、规范 | 第27-29页 |
第一章 《广雅疏证》音义关系考察 | 第29-264页 |
1.1 “一声之转”音义关系考察 | 第30-59页 |
1.2 “之言”音义关系考察 | 第59-192页 |
1.3 “声近义同”音义关系考察 | 第192-228页 |
1.4 “犹”音义关系考察 | 第228-264页 |
第二章 《广雅疏证》“一声之转”研究 | 第264-311页 |
2.1 两个词(字)间“一声之转”的声韵关系 | 第264-284页 |
2.2 多个词(字)问“一声之转”声韵关系 | 第284-303页 |
2.3 “一声之转”来源考 | 第303-30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6-311页 |
第三章 《广雅疏证》“之言”研究 | 第311-421页 |
3.1 “之言”同声韵研究 | 第311-349页 |
3.2 “之言”同声研究 | 第349-363页 |
3.3 “之言”同韵研究 | 第363-394页 |
3.4 “之言”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研究 | 第394-404页 |
3.5 “之言”旁转研究 | 第404-410页 |
3.6 “之言”通转研究 | 第410-411页 |
3.7 “之言”特殊关系考 | 第411-415页 |
3.8 “ 之言”来源考 | 第415-41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18-421页 |
第四章 《广雅疏证》“声近义同”研究 | 第421-455页 |
4.1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 第421-442页 |
4.2 三个词间的“声近义同”研究 | 第442-449页 |
4.3 四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 第449-451页 |
4.4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 第451-4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3-455页 |
第五章 《广雅疏证》“犹”研究 | 第455-523页 |
5.1 “A犹B也”研究 | 第455-467页 |
5.2 “某某犹某某也”研究 | 第467-482页 |
5.3 “某犹某某也”研究 | 第482-486页 |
5.4 “犹言”研究 | 第486-491页 |
5.5 “犹”连接两个音义短句 | 第491-513页 |
5.6 “犹”与其他術语共同使用 | 第513-51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18-523页 |
第六章 《广雅疏证》与王念孙古音学 | 第523-545页 |
6.1 《广雅疏证》四个术语的声转特点与王念孙古声类问题 | 第523-532页 |
6.2 《广雅疏证》四个术语的韵类情况与王念孙古韵部问题 | 第532-545页 |
结论 | 第545-566页 |
一、《广雅疏证》四个术语的功能性异同 | 第546-549页 |
二、《广雅疏证》四个术语的音义关系性质 | 第549-558页 |
三、《广雅疏证》四个术语的声韵问题与王念孙古音系统 | 第558-561页 |
四、《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的特点与贡献 | 第561-564页 |
五、《广雅疏证》音义关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 第564-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575-576页 |
後记 | 第576-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