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0 绪论 | 第13-27页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0.2.1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6-20页 |
0.2.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20-21页 |
0.2.3 与治理理论相关的反腐败研究 | 第21页 |
0.2.4 文献述评 | 第21-22页 |
0.3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2-25页 |
0.3.1 篇章结构 | 第22-23页 |
0.3.2 研究重点 | 第23-24页 |
0.3.3 研究难点 | 第24页 |
0.3.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0.4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0.4.1 理论工具 | 第25-26页 |
0.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7-44页 |
1.1 基本概念 | 第27-29页 |
1.1.1 网络 | 第27页 |
1.1.2 网民 | 第27-28页 |
1.1.3 腐败 | 第28-29页 |
1.1.4 网络反腐 | 第29页 |
1.2 治理理论 | 第29-40页 |
1.2.1 产生背景 | 第29-32页 |
1.2.2 主要内容 | 第32-37页 |
1.2.3 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37-38页 |
1.2.4 治理理论对我国发展与改革的意义 | 第38-40页 |
1.3 议程设置理论 | 第40-44页 |
1.3.1 产生与发展 | 第40-41页 |
1.3.2 主要观点 | 第41页 |
1.3.3 网络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 | 第41-44页 |
2 网络反腐概述:背景、要素与模式 | 第44-67页 |
2.1 我国网络反腐产生的背景 | 第44-53页 |
2.1.1 转型期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 第44-45页 |
2.1.2 网络媒介的发展和成熟 | 第45-48页 |
2.1.3 网民参与与权利意识的提升 | 第48-49页 |
2.1.4 传统权力监督方式的不足 | 第49-52页 |
2.1.5 网络反腐在全球的发展 | 第52-53页 |
2.2 网络反腐的构成要素与发展历程 | 第53-61页 |
2.2.1 网络反腐构成要素 | 第53-59页 |
2.2.2 我国网络反腐的发展历程 | 第59-61页 |
2.3 网络反腐的基本模式与一般过程 | 第61-67页 |
2.3.1 网络反腐的基本模式 | 第61-64页 |
2.3.2 网络反腐的一般过程:以“杨达才案”为例 | 第64-67页 |
3 中国的网络反腐:现状、作用与困境 | 第67-87页 |
3.1 网络反腐的现状 | 第67-72页 |
3.1.1 网络反腐的平台建设 | 第67-68页 |
3.1.2 网络反腐的参与主体 | 第68-70页 |
3.1.3 网络反腐的效果 | 第70-72页 |
3.2 网络反腐的特点与作用 | 第72-80页 |
3.2.1 网络反腐的特点 | 第72-75页 |
3.2.2 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 | 第75-78页 |
3.2.3 网络反腐的负面影响 | 第78-80页 |
3.3 网络反腐面临的困境 | 第80-87页 |
3.3.1 网络反腐尚无明确法律地位 | 第80-82页 |
3.3.2 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有限 | 第82-83页 |
3.3.3 网络反腐信息的数量大质量低 | 第83-84页 |
3.3.4 网络反腐的实际效果有限 | 第84-87页 |
4 网络反腐的实践:株洲和首尔 | 第87-106页 |
4.1 株洲的网络反腐实践 | 第87-92页 |
4.1.1 株洲简介 | 第87-88页 |
4.1.2 株洲网络反腐的基本历程 | 第88-91页 |
4.1.3 株洲网络反腐评析 | 第91-92页 |
4.2 “首尔模式”与腐败治理 | 第92-102页 |
4.2.1 概述 | 第92-94页 |
4.2.2 腐败治理的“首尔模式” | 第94-100页 |
4.2.3 首尔网络反腐的经验 | 第100-102页 |
4.3 株洲与首尔:对比和启示 | 第102-106页 |
4.3.1 株洲的实践与“首尔模式”的异同 | 第102-104页 |
4.3.2 启示 | 第104-106页 |
5 未来中国的网络反腐:发展原则与对策研究 | 第106-125页 |
5.1 网络反腐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06-108页 |
5.1.1 多方参与 | 第106-107页 |
5.1.2 官民协调互动 | 第107页 |
5.1.3 信息公开 | 第107-108页 |
5.2 对策研究 | 第108-125页 |
5.2.1 法律制度的建设 | 第108-112页 |
5.2.2 相关“议程”的规范 | 第112-116页 |
5.2.3 政府管理的改进 | 第116-119页 |
5.2.4 网络监督的深化 | 第119-12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附录: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 | 第134-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