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第一章 李镇西“共享式”教育理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第一节 李镇西“共享式”教育理念与李镇西民主教育的关联 | 第16-17页 |
一、“共享式”教育理念 | 第16页 |
二、“共享式”教育理念与民主教育理念的关系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李镇西“共享式”教育理念提出的意义 | 第17-2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李镇西“共享式”教育理念的三重隐喻 | 第20-27页 |
第一节“茶馆式”共享 | 第20-22页 |
一、体现平等 | 第20-21页 |
二、激发创造 | 第21-22页 |
第二节“自助餐式”共享 | 第22-24页 |
一、追求自由 | 第22-23页 |
二、倡导宽容 | 第23-24页 |
三、讲究妥协 | 第24页 |
第三节“交响乐式”共享 | 第24-27页 |
一、共享和谐 | 第24-25页 |
二、适当指引 | 第25-27页 |
第三章、构建“共享式”语文课堂的理念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教育,首先是“人学” | 第27-28页 |
一、学生是鲜活的“人” | 第27-28页 |
二、教育要培养真正的“人” | 第28页 |
第二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 第28-31页 |
一、理解之心 | 第29页 |
二、平等之心 | 第29-30页 |
三、责任之心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活动 | 第31-33页 |
一、学生是学习的建构者 | 第31页 |
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 第31-33页 |
第四章、李镇西“共享式”教育理念的启示 | 第33-43页 |
第一节 李镇西“共享式”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33-35页 |
一、语文教育要以生为本,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 第33页 |
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屏障” | 第33-34页 |
三、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在对话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李镇西“共享式”教育理念的不足及其改进 | 第35-40页 |
一、李镇西“共享式”教育理念的不足 | 第35-37页 |
二、李镇西“共享式”教育理念的改进 | 第37-40页 |
第三节 李镇西“共享式”教育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第40-43页 |
一、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心里,与之平等对话 | 第40-41页 |
二、学会思考,具有批判意识,勇于质疑 | 第41页 |
三、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