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第14-18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6-18页 |
1.2 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 第18-20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3.1 劳动力资源 | 第20页 |
1.3.2 劳动力空间集聚 | 第20-21页 |
1.3.3 劳动力空间集聚的效应 | 第21页 |
1.3.4 劳动力空间集聚的就业效应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6-37页 |
2.1 国内外关于劳动力空间集聚的研究 | 第26-30页 |
2.1.1 劳动力集聚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1.2 劳动力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 | 第27-28页 |
2.1.3 劳动力集聚的效应分析 | 第28-30页 |
2.2 国内外关于就业效应的研究 | 第30-36页 |
2.2.1 宏微观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 | 第31-32页 |
2.2.2 开放经济的就业效应 | 第32-33页 |
2.2.3 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 | 第33-34页 |
2.2.4 经济集聚的就业效应 | 第34-36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36-37页 |
第3章 中国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历史演变、现状及成因 | 第37-53页 |
3.1 中国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历史演变及现状特点 | 第37-44页 |
3.1.1 中国劳动力空间分布长期保持“东南密,西北疏"相对稳定的格局 | 第40-41页 |
3.1.2 中国劳动力资源分布愈发不均,集聚区与稀疏区的差距不断加大 | 第41-42页 |
3.1.3 中国劳动力资源集聚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恒弱”且进一步向少数地区集聚的态势 | 第42-43页 |
3.1.4 以“超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成为中国最具劳动力集聚力的区域 | 第43-44页 |
3.2 中国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的成因分析 | 第44-52页 |
3.2.1 理论分析 | 第45-47页 |
3.2.2 实证检验 | 第47-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中国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的就业效应:就业水平维度 | 第53-89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理论分析 | 第54-59页 |
4.3 宏观层面: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 第59-71页 |
4.3.1 数据与模型 | 第59-62页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2-70页 |
4.3.3 基本结论 | 第70-71页 |
4.4 微观层面: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对个体劳动者就业概率的影响 | 第71-87页 |
4.4.1 数据来源 | 第71-72页 |
4.4.2 研究方法与变量测量 | 第72-74页 |
4.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4-86页 |
4.4.4 基本结论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中国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的就业效应:就业质量维度 | 第89-120页 |
5.1 引言 | 第89-91页 |
5.2 理论分析 | 第91-94页 |
5.3 宏观层面: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 第94-106页 |
5.3.1 模型设定与推导 | 第94-96页 |
5.3.2 数据与变量测量 | 第96-97页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97-105页 |
5.3.4 基本结论 | 第105-106页 |
5.4 微观层面: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对个体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 | 第106-118页 |
5.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06-107页 |
5.4.2 实证分析 | 第107-117页 |
5.4.3 基本结论 | 第117-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120-12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20-122页 |
6.2 政策含义 | 第122-123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附录 | 第135-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