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移动学习概述 | 第10-11页 |
| 1.2.1 移动学习及移动学习APP的概念 | 第10页 |
| 1.2.2 移动学习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4-26页 |
| 2.1 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相关理论及模型 | 第14-20页 |
| 2.1.1 信息技术接受模型 | 第14-17页 |
| 2.1.2 期望确认理论 | 第17-18页 |
| 2.1.3 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 | 第18-20页 |
| 2.2 任务-技术匹配理论 | 第20-24页 |
| 2.2.1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提出及基本观点 | 第20-21页 |
| 2.2.2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 2.3 移动学习用户持续使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 3 研究模型及假设 | 第26-30页 |
| 3.1 研究模型 | 第26页 |
| 3.2 变量定义 | 第26-28页 |
| 3.2.1 任务特征 | 第26-27页 |
| 3.2.2 技术特征 | 第27页 |
| 3.2.3 任务技术匹配 | 第27页 |
| 3.2.4 感知有用性 | 第27-28页 |
| 3.2.5 满意度 | 第28页 |
| 3.2.6 持续使用意愿 | 第28页 |
| 3.3 研究假设 | 第28-30页 |
|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0-35页 |
| 4.1 问卷设计 | 第30页 |
| 4.2 变量的测量 | 第30-34页 |
| 4.2.1 任务特征 | 第30页 |
| 4.2.2 技术特征 | 第30-31页 |
| 4.2.3 任务技术匹配 | 第31-33页 |
| 4.2.4 感知有用性 | 第33页 |
| 4.2.5 满意度 | 第33-34页 |
| 4.2.6 持续使用意愿 | 第34页 |
| 4.2.7 其他问项 | 第34页 |
| 4.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4-35页 |
| 5 实证分析 | 第35-53页 |
| 5.1 描述性统计 | 第35-40页 |
| 5.1.1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 5.1.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9页 |
| 5.1.3 正态性检验 | 第39-40页 |
| 5.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40-45页 |
| 5.2.1 信度检验 | 第40-41页 |
| 5.2.2 效度检验 | 第41-45页 |
| 5.3 结构方程模型及假设检验 | 第45-53页 |
| 5.3.1 全模型构建 | 第45-46页 |
| 5.3.2 全模型拟合 | 第46-47页 |
| 5.3.3 模型修正 | 第47-49页 |
| 5.3.4 假设检验结果 | 第49页 |
| 5.3.5 路径分析 | 第49-53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3-56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 6.2 对策与建议 | 第54-55页 |
| 6.2.1 注重技术,提高APP的功能性 | 第54-55页 |
| 6.2.2 以匹配为准则进行APP软件开发 | 第55页 |
| 6.2.3 提高感知有用性,留住用户 | 第55页 |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附录 | 第63-66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 B. 移动学习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