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 1.2 蝴蝶歌创作的相关背景介绍 | 第9-16页 |
| 1.2.1 蝴蝶歌演唱族群历史文化概述 | 第9-15页 |
| 1.2.2 论文中几个名词的相关界定 | 第15-16页 |
| 1.3 “蝴蝶歌”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1.3.1 瑶族文献 | 第16-18页 |
| 1.3.2 县志 | 第18页 |
| 1.3.3 音乐集成 | 第18页 |
| 1.3.4 期刊论文 | 第18-19页 |
| 1.4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2章 独具魅力的“蝴蝶歌”——“蝴蝶歌”的艺术特征 | 第22-29页 |
| 2.1 蝴蝶歌的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 2.2 蝴蝶歌的文化底蕴 | 第23-28页 |
| 2.2.1 蝴蝶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 第23-26页 |
| 2.2.2 蝴蝶歌在劳动生产中的内涵 | 第26-28页 |
| 2.3 广西富川“梧州话”语言系属(广西富川连山镇大莲塘村) | 第28-29页 |
| 2.3.1 蝴蝶歌演唱语言系属讨论 | 第28-29页 |
| 第3章 蝴蝶歌语音的韵律特色 | 第29-49页 |
| 3.1 梧州话与蝴蝶歌的关系 | 第29页 |
| 3.2 蝴蝶歌的语音修辞 | 第29-49页 |
| 3.2.1 节奏 | 第30-36页 |
| 3.2.2 押韵 | 第36-42页 |
| 3.2.3 叠音 | 第42-45页 |
| 3.2.4 衬词 | 第45-49页 |
| 第4章 蝴蝶歌语言的修辞 | 第49-59页 |
| 4.1 起兴 | 第49-52页 |
| 4.2 夸张 | 第52-53页 |
| 4.3 双关 | 第53-54页 |
| 4.4 对偶 | 第54-56页 |
| 4.5 排比 | 第56-57页 |
| 4.6 嵌复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