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1.1 本文研究的对象 | 第10-11页 |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1.3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1页 |
| 1.4 本文使用的语料来源和语音参照系 | 第11-12页 |
| 1.5 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6 本文所使用的国际音标符号 | 第15页 |
| 1.7 发音合作人情况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葛家园概况 | 第16-20页 |
| 2.1 南宁市地理概况及人口情况 | 第16-17页 |
| 2.2 南宁市及葛家园的历史沿革 | 第17-19页 |
| 2.3 葛家园的语言使用情况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语音分析 | 第20-53页 |
| 3.1 葛家园平话音系 | 第20-23页 |
| 3.1.1 声母 | 第20页 |
| 3.1.2 韵母 | 第20-22页 |
| 3.1.3 声调 | 第22-23页 |
| 3.2 葛家园平话的语音特征 | 第23-32页 |
| 3.2.1 葛家园平话的声母特点 | 第23-25页 |
| 3.2.2 葛家园平话的韵母特点 | 第25-31页 |
| 3.2.3 葛家园平话的声调特点 | 第31页 |
| 3.2.4 葛家园平话的连读变调 | 第31-32页 |
| 3.3 葛家园平话的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32-53页 |
| 3.3.1 声韵配合关系 | 第32-33页 |
| 3.3.2 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33-53页 |
| 第四章 词汇分析 | 第53-59页 |
| 4.1 词形特点 | 第53-57页 |
| 4.2 词义特点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语法分析 | 第59-68页 |
| 5.1 词法特点 | 第59-66页 |
| 5.1.1 附加式 | 第59-61页 |
| 5.1.2 重叠式 | 第61-62页 |
| 5.1.3 关于复数的表示方法 | 第62-63页 |
| 5.1.4 指示代词 | 第63-64页 |
| 5.1.5 几个特殊虚词 | 第64-66页 |
| 5.2 句法特点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葛家园平话语音的自身演变 | 第68-133页 |
| 6.1 葛家园平话的历史音韵 | 第68-115页 |
| 6.1.1 葛家园平话今声母、韵母、声调与中古声母、韵母、声调的对应关系 | 第68-96页 |
| 6.1.2 中古声母、韵母、声调与葛家园平话今声母、韵母、声调的对应关系 | 第96-115页 |
| 6.2 葛家园平话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 | 第115-133页 |
| 6.2.1 声母 | 第116-124页 |
| 6.2.2 韵母 | 第124-133页 |
| 第七章 葛家园平话的接触演变 | 第133-157页 |
| 7.1 关于语言接触的理论 | 第133-136页 |
| 7.1.1 语言接触理论的发展 | 第133-134页 |
| 7.1.2 语言接触的定义、类型及方式 | 第134-135页 |
| 7.1.3 语言接触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 7.2 语言接触对葛家园平话产生的影响 | 第136-156页 |
| 7.2.1 语音层面的影响 | 第136-147页 |
| 7.2.2 词汇层面的影响 | 第147-154页 |
| 7.2.3 语法层面的影响 | 第154-156页 |
| 7.3 小结 | 第156-157页 |
| 第八章 影响葛家园平话衰变的非语言因素 | 第157-166页 |
| 8.1 从年龄因素衡量葛家园平话的濒危状况 | 第157-160页 |
| 8.2 导致葛家园平话衰变的其他非语言因素 | 第160-164页 |
| 8.2.1 交通、经济因素 | 第160-161页 |
| 8.2.2 行政因素 | 第161-162页 |
| 8.2.3 政治、教育因素 | 第162-163页 |
| 8.2.4 人口比例及婚嫁因素 | 第163-164页 |
| 8.2.5 语言使用态度 | 第164页 |
| 8.3 小结 | 第164-166页 |
| 第九章 结语 | 第166-1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8-172页 |
| 附录一 葛家园平话同音字汇 | 第172-183页 |
| 附录二 葛家园平话分类词表 | 第183-238页 |
| 附录三 葛家园平话语法例句 | 第238-273页 |
| 附录四 葛家园平话故事 | 第273-274页 |
| 致谢 | 第274-2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