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研究步骤和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2.1 主要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 第16-23页 |
2.1.1 恋爱暴力的定义和测量 | 第16-19页 |
2.1.2 自恋的定义和测量 | 第19-21页 |
2.1.3 敌意认知的定义和测量 | 第21-23页 |
2.2 主要研究变量间的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2.2.1 自恋和敌意认知的关系 | 第23页 |
2.2.2 敌意认知和恋爱暴力的关系 | 第23-24页 |
2.2.3 自恋和恋爱暴力的关系 | 第24页 |
2.3 恋爱暴力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4 恋爱暴力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27-30页 |
2.4.1 国外研究概述 | 第27-28页 |
2.4.2 国内研究概述 | 第28-30页 |
第3章 恋爱暴力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46页 |
3.1 方法与程序 | 第30-32页 |
3.1.1 被试 | 第30页 |
3.1.2 研究工具 | 第30-31页 |
3.1.3 研究程序 | 第31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3.2 结果 | 第32-40页 |
3.2.1 被试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32-33页 |
3.2.2 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现状 | 第33页 |
3.2.3 恋爱暴力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3-35页 |
3.2.4 自恋、敌意认知和恋爱暴力的关系 | 第35-40页 |
3.3 讨论 | 第40-46页 |
3.3.1 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现状 | 第40-41页 |
3.3.2 恋爱暴力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41页 |
3.3.3 自恋、敌意认知和恋爱暴力的关系 | 第41-46页 |
第4章 减少大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教育对策 | 第46-54页 |
4.1 降低大学生敌意认知水平 | 第47-50页 |
4.1.1 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 第47-48页 |
4.1.2 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 | 第48-50页 |
4.2 加强大学生恋爱教育 | 第50-54页 |
4.2.1 强化大学生安全恋爱教育 | 第50页 |
4.2.2 重视大学生恋爱观教育 | 第50-54页 |
第5章 总结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