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2 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0页 |
1.3 厌学的定义及表现 | 第10-11页 |
1.3.1 厌学的定义 | 第10页 |
1.3.2 厌学的具体表现 | 第10-11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1.4.1 归因理论 | 第11页 |
1.4.2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11-12页 |
1.4.3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第12页 |
1.4.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2.1 国外对厌学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2.2 国内对厌学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3 实证研究 | 第15-17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3.1.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3.1.2 访谈法 | 第15页 |
3.1.3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4 结果分析 | 第17-20页 |
4.1 项目分析 | 第17页 |
4.2 因素分析 | 第17页 |
4.3 四川省温江中学学生厌学的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4.4 四川省温江中学学生厌学的性别差异 | 第18页 |
4.5 四川省温江中学学生厌学的年级差异 | 第18页 |
4.6 四川省温江中学学生厌学的影响情况 | 第18-20页 |
5 导致厌学的原因分析 | 第20-28页 |
5.1 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20-23页 |
5.1.1 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 | 第21-22页 |
5.1.2 父母不善于同孩子沟通 | 第22页 |
5.1.3 父母过度地依赖学校教育 | 第22-23页 |
5.2 教师的影响 | 第23-25页 |
5.2.1 教师授课方式太过古板 | 第23-24页 |
5.2.2 不融洽的师生关系 | 第24页 |
5.2.3 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 | 第24-25页 |
5.3 学生的职业规划的影响 | 第25-26页 |
5.3.1 学习没有目标 | 第25页 |
5.3.2 家庭教育未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 第25-26页 |
5.4 现有的文理分科的考试制度的影响 | 第26-28页 |
5.4.1 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扼制 | 第26-27页 |
5.4.2 文理分科不利于与高等院校的专业的衔接 | 第27页 |
5.4.3 文理分科不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 第27-28页 |
6 对高中生厌学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 | 第28-34页 |
6.1 家庭方面 | 第28-29页 |
6.1.1 家庭教育应更多地注重情感教育而不是道理教育 | 第28页 |
6.1.2 学校应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父母和子女的交流 | 第28页 |
6.1.3 家庭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 | 第28-29页 |
6.2 教师方面 | 第29-31页 |
6.2.1 教师应注重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 | 第29-30页 |
6.2.2 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 | 第30页 |
6.2.3 注重情感教育改善师生关系 | 第30-31页 |
6.3 职业教育方面 | 第31-32页 |
6.3.1 注重引导学生认知自我 | 第31-32页 |
6.3.2 注重在校期间的学生的职业教育 | 第32页 |
6.4 高考改革方面 | 第32-34页 |
7 结语 | 第34-35页 |
附录 1 | 第35-36页 |
附录 2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