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发动机附件系统论文--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变循环发动机建模及性能寻优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6页
    1.1 变循环发动机建模及控制的意义第17-20页
    1.2 变循环发动机结构设计与建模技术第20-21页
    1.3 多变量鲁棒控制技术第21-22页
    1.4 性能寻优控制技术第22-24页
    1.5 论文内容安排第24-26页
第二章 变循环发动机机载模型研究第26-54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变循环发动机部件级模型第26-42页
        2.2.1 部件模型第27-33页
        2.2.2 外涵道模型第33-36页
        2.2.3 共同工作方程第36-38页
        2.2.4 设计点计算第38-40页
        2.2.5 仿真验证第40-42页
    2.3 共同工作方程求解第42-50页
        2.3.1 自校正Broyden拟牛顿法第43-44页
        2.3.2 基于自校正Broyden拟牛顿法的模型计算第44-45页
        2.3.3 数值仿真第45-50页
    2.4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蜕化估计模块第50-52页
        2.4.1 卡尔曼滤波器设计第50-51页
        2.4.2 性能蜕化估计模块的精度验证第51-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变循环发动机多变量鲁棒控制第54-75页
    3.1 引言第54页
    3.2 控制规律选择第54-59页
        3.2.1 控制参数与被控参数选择第54-56页
        3.2.2 稳态工作点选择第56-59页
    3.3 LQ/H_∞控制器设计第59-66页
        3.3.1 LQ/H_∞控制器结构第60-61页
        3.3.2 多目标微分进化算法第61-65页
        3.3.3 MODE算法辅助设计控制器第65-66页
    3.4 变循环发动机限制保护控制第66-69页
        3.4.1 自抗扰控制结构第67-68页
        3.4.2 限制保护控制原理第68-69页
    3.5 变循环发动机控制仿真第69-74页
        3.5.1 稳态及过渡态控制仿真第70-72页
        3.5.2 模式切换控制仿真第72-74页
    3.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四章 基于SQCQP算法的变循环发动机性能寻优控制第75-94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寻优控制原理第75-77页
    4.3 序列二次约束二次规划算法第77-80页
        4.3.1 算法介绍第78-79页
        4.3.2 QCQP子问题求解第79-80页
    4.4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寻优控制数字仿真验证第80-93页
        4.4.1 最大推力控制模式第81-86页
        4.4.2 最小油耗控制模式第86-89页
        4.4.3 最低涡轮温度控制模式第89-93页
    4.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序列方程组二次规划算法及在PSC中的应用第94-112页
    5.1 引言第94页
    5.2 序列方程组二次规划算法第94-104页
        5.2.1 SEQP算法的提出第95-97页
        5.2.2 全局收敛性分析第97-99页
        5.2.3 收敛速度分析第99-101页
        5.2.4 测试函数仿真验证第101-104页
    5.3 SEQP算法在变循环发动机PSC中的数值仿真第104-110页
        5.3.1 最大推力控制第104-106页
        5.3.2 最小油耗控制第106-108页
        5.3.3 最低涡轮温度控制第108-110页
    5.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粒子迁移智能算法及在PSC中的应用第112-127页
    6.1 引言第112页
    6.2 粒子迁移智能算法第112-117页
        6.2.1 自组织迁移算法描述第112-114页
        6.2.2 粒子群算法描述第114-115页
        6.2.3 粒子迁移智能算法的提出第115-117页
    6.3 测试函数仿真第117-121页
    6.4 粒子迁移智能算法在PSC中的数值仿真第121-126页
    6.5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27-129页
    7.1 本文总结第127-128页
    7.2 工作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外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基于雅戈尔并购新马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