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

马克斯·韦伯文艺社会学思想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6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性第14-16页
第一章 魅惑时代的社会秩序依托:宗教第16-24页
    第一节 神祇:宗教崇拜的核心第16-20页
        一、祈愿意识驱动下的宗教行为构成第16-17页
        二、神祇在超自然领域的救赎功能第17-20页
    第二节 以“宗教伦理”为准则的社会运行机制第20-24页
        一、宗教立法主体:“先知”第20-21页
        二、宗教社会的伦理依托: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第21-22页
        三、“宗教伦理”的核心价值:农民阶级的精神彼岸第22-24页
第二章 世界的合理化建构第24-36页
    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起源第24-27页
        一、以“经济”替代“宗教”的新教伦理第24-25页
        二、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合理性第25-27页
    第二节 文化宗教的现代性导向:宗教世俗化第27-30页
        一、宗教世俗化的进路:“天职观”与“预定论”第27-29页
        二、宗教世俗化的救赎思想:入世的禁欲主义第29-30页
    第三节 理性社会的审美反思第30-36页
第三章 从“宗教救赎”到“审美救赎”第36-46页
    第一节“救赎”的文学艺术转移第36-39页
    第二节 韦伯“艺术合理化”理论及其影响第39-46页
        一、以文学艺术抵抗“物化”现实:卢卡奇第39-41页
        二、神性艺术的灵魂拯救:本雅明第41-42页
        三、以“爱欲”来解脱“人的工具化”:马尔库塞第42-46页
第四章 宗教世俗化与儒学现代化第46-57页
    第一节“儒教伦理”与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第46-51页
        一、韦伯宗教社会学中的“儒教伦理”第46-49页
        二、儒教伦理的“此世性”追求第49-51页
    第二节 儒学的复兴:儒学的现代性转化第51-57页
        一、替代宗教空位的德育实践:蔡元培第51-53页
        二、儒学革新的多元思考:梁漱溟第53-57页
结语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限娱令”与电视节目格局转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分簇的入侵检测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