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3-1-1-1布局6-PSS并联机器人性能工作空间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第9-10页
        1.1.1 课题的来源第9-10页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0页
    1.2 并联机器人发展与应用简介第10-14页
    1.3 性能工作空间概述第14页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6页
第 2 章 3-1-1-1 布局 6-PSS 并联机器人的位置和工作空间分析第16-37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3-1-1-1 布局 6-PSS 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布局描述第16-18页
        2.2.1 机构的结构布局简介第16-18页
        2.2.2 机构的坐标系设定第18页
    2.3 3-1-1-1 布局 6-PSS 并联机器人位置反解的解析第18-22页
        2.3.1 位置反解求解第19-21页
        2.3.2 反解计算实例第21-22页
    2.4 正交型 6DOF并联机器人的位置正解分析第22-27页
        2.4.1 位置正解分析第22-25页
        2.4.2 位置正解实例第25-27页
    2.5 3-1-1-1 布局 6-PSS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第27-36页
        2.5.1 工作空间的影响因素第27-28页
        2.5.2 工作空间的求解方法第28-30页
        2.5.3 位置工作空间分析第30-32页
        2.5.4 姿态工作空间分析第32-33页
        2.5.5 机构参数的影响第33-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机器人运动学性能及其性能工作空间分析第37-54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运动学各向同性性能和运动学性能工作空间的分析第37-52页
        3.2.1 雅可比矩阵和运动学各向同性性能指标确定第37-39页
        3.2.2 各向同性性能指标在工作空间内的分布第39-42页
        3.2.3 速度各向同性取值与工作空间的关系第42-48页
        3.2.4 运动学性能工作空间第48-52页
    3.3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机器人静力学性能及其性能工作空间分析第54-73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静力学各向同性性能和静力学性能工作空间分析第54-69页
        4.2.1 力雅克比矩阵和静力学各向同性性能指标确定第54-56页
        4.2.2 各向同性性能指标在工作空间内的分布第56-60页
        4.2.3 力各向同性取值与工作空间的关系第60-64页
        4.2.4 静力学性能工作空间第64-69页
    4.3 运动学-静力学性能工作空间分析第69-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机器人三维模型设计及动画仿真第73-84页
    5.1 引言第73页
    5.2 三维建模第73-75页
    5.3 运动学仿真第75-83页
        5.3.1 三维模型的导入第75-76页
        5.3.2 添加约束和驱动第76-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研究
下一篇:基于O2O模式的家电零售业模式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