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化学论文

同课异构在高中金属元素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0-12页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第12-14页
        1.3.1 研究目标第12页
        1.3.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4-16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2.1.1“同课异构”的内涵第14页
        2.1.2“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内涵第14-15页
    2.2 理论基础第15-16页
        2.2.1 认知主义理论第15页
        2.2.2 人本主义理论第15页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5-16页
第三章 实验研究第16-63页
    3.1 实验对象的确立第16-23页
        3.1.1 成绩依据第16页
        3.1.2 问卷调查依据第16-23页
            3.1.2.1 问卷制作及实施第17页
            3.1.2.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第17-18页
            3.1.2.3 调查结果与讨论第18-23页
    3.2 教学内容的确立第23-25页
        3.2.1 选择理由第23页
        3.2.2 教材处理说明第23页
        3.2.3 实验课程安排第23-25页
    3.3 实验变量及控制第25页
        3.3.1 变量说明第25页
        3.3.2 无关变量控制说明第25页
    3.4 教学设计思路第25-26页
        3.4.1《金属及其化合物》横向与纵向的设计思路第25-26页
        3.4.2《金属及其化合物》顺式与逆式的设计思路第26页
    3.5 教学设计与实施第26-47页
        3.5.1 横向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导学案见附录 4)第26-32页
        3.5.2 纵向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见附录 5)第32-38页
        3.5.3 顺式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见附录 6)第38-43页
        3.5.4 逆式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第43-47页
    3.6 实验效果及时评价第47-54页
        3.6.1 教师自评第47-48页
        3.6.2 同行教师评价第48-53页
        3.6.3 学生课后反馈第53-54页
    3.7 实验后测第54-63页
        3.7.1 问卷调查第54-58页
            3.7.1.1 调查对象及实施第54页
            3.7.1.2 调查结果与讨论第54-58页
            3.7.1.3 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分析第58页
        3.7.2 作业情况分析第58-60页
        3.7.3 构建知识框架第60-61页
        3.7.4 单元测验成绩分析第61-63页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第63-65页
    4.1 主要结论第63页
    4.2 不足与反思第63-65页
        4.2.1 存在的不足第63页
        4.2.2 反思及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附录1:课堂反馈评价表第67-68页
附录2:学生调查问卷第68-70页
附录3:教学实践合同第70-71页
附录4:横向教学导学案第71-72页
附录5:纵向教学课堂第72-73页
附录6:顺式教学学生实验第73-74页
附录7:同行教师课堂评价记录第74-75页
附录8:同行教师听课、评课第75-76页
附录9:学生课后作业第76-77页
附录10: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期物源属性及其构造意义
下一篇:宁南—六盘山地区延安期原盆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