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1.2 针芽形名优绿茶生产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2-14页 |
| 1.2.1 采摘难问题 | 第12-13页 |
| 1.2.2 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1.2.3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 | 第14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3.1 国外绿茶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 1.3.2 国内名优绿茶发展与研究近况 | 第15页 |
| 1.3.3 名优绿茶机械加工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3.4 名优绿茶茶叶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3.5 针芽形绿茶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1.4.1 项目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5 技术路线设计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针芽形绿茶鲜叶设施摊放技术研究 | 第21-37页 |
| 2.1 前言 | 第21页 |
| 2.2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第21-24页 |
| 2.2.1 试验材料、设备 | 第21-22页 |
| 2.2.2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 2.2.3 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7页 |
| 2.3.1 摊青叶不同含水量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 | 第24-28页 |
| 2.3.2 摊青过程中环境温湿度变化对干茶品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 2.3.3 摊青过程中环境CO_2浓度的变化 | 第29-30页 |
| 2.3.4 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中常规成分的变化 | 第30-32页 |
| 2.3.5 设施摊放过程茶鲜叶中儿茶素组分的变化 | 第32-35页 |
| 2.3.6 设施摊青的作用与效果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针芽形名优绿茶关键加工工序的研究 | 第37-47页 |
| 3.1 前言 | 第37页 |
| 3.2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第37-40页 |
| 3.2.1 试验材料、设备 | 第37页 |
| 3.2.2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 3.2.3 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 3.3.1 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温度与时间对杀青叶品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3.2 微波补杀工序对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 第41-42页 |
| 3.3.3 多级连续理条比较试验 | 第42-44页 |
| 3.3.4 搓条、风选对成条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3.5 理条-滚筒联合干燥工序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提升配套技术研究 | 第47-59页 |
| 4.1 前言 | 第47页 |
| 4.2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第47-50页 |
| 4.2.1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 4.2.2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 4.2.3 检测方法 | 第49-50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9页 |
| 4.3.1 针芽形绿茶烘焙工艺单因素处理感官品质分析 | 第50-51页 |
| 4.3.2 不同烘焙工艺茶样理化成分分析 | 第51-54页 |
| 4.3.3 针芽形绿茶烘焙工艺正交设计分析 | 第54-56页 |
| 4.3.4 回归正交处理茶叶理化成分分析 | 第56-59页 |
| 第五章 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技术集成研究 | 第59-64页 |
| 5.1 前言 | 第59页 |
| 5.2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第59-61页 |
| 5.2.1 试验材料、设备 | 第59-61页 |
| 5.2.2 工艺试验方法 | 第61页 |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 5.3.1 连续化生产新工艺与传统工艺对干茶品质的影响 | 第61-62页 |
| 5.3.2 新建连续化生产工艺与传统工艺对干茶成条率的影响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64-67页 |
| 6.1 针芽形名优绿茶鲜叶摊放技术研究 | 第64页 |
| 6.2 针芽茶生产工艺流程研究 | 第64-65页 |
| 6.3 远红外烘焙技术研究结果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