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4-25页 |
2.1 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2.1.1 社区与社群 | 第14-15页 |
2.1.2 品牌社群 | 第15-17页 |
2.1.3 虚拟社群 | 第17-18页 |
2.1.4 社群经济 | 第18-21页 |
2.1.5 资源型社群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认知盈余 | 第21-22页 |
2.2.2 弱关系强关系 | 第22-25页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社群发展概述 | 第25-32页 |
3.1 移动互联网社群概念 | 第25页 |
3.2 移动互联网社群特点 | 第25-26页 |
3.3 互联网社群分类 | 第26-28页 |
3.4 社群经济盈利模式 | 第28-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南宁创客中心”发展历程及其运营社群 | 第32-36页 |
4.1 “南宁创客中心”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4.2 “南宁创客中心”社群发展状况分析 | 第33-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资源型社群成立期策略分析 | 第36-41页 |
5.1 “南宁创客中心”社群成立期发展路径分析 | 第36-37页 |
5.2 社群成立期发展策略 | 第37-41页 |
5.2.1 明确社群定位 | 第37-38页 |
5.2.2 选择社群连接点 | 第38页 |
5.2.3 搭建社群平台 | 第38-39页 |
5.2.4 设置入群门槛,进行用户筛选 | 第39-41页 |
第六章 资源型社群经济成长管理期策略分析 | 第41-48页 |
6.1 “南宁创客中心”社群成长管理期发展路径分析 | 第41-42页 |
6.2 社群成长管理期发展策略 | 第42-48页 |
6.2.1 明确社群成员角色及分工 | 第42-44页 |
6.2.2 确立社群管理规则 | 第44-45页 |
6.2.3 线上线下相结合举行社群活动 | 第45-47页 |
6.2.4 控制社群规模 | 第47-48页 |
第七章 资源型社群商业化成熟期策略 | 第48-55页 |
7.1 “南宁创客中心”社群商业化成熟期发展路径分析 | 第48-52页 |
7.1.1 “南宁创客中心”社群成立期和成长管理期商业变现路径分析 | 第48-49页 |
7.1.2 南宁创客中心”社群商业化成熟期商业变现路径分析 | 第49-52页 |
7.2 社群商业化成熟期发展策略 | 第52-55页 |
7.2.1 服务社群成员,强化社群信任机制 | 第53页 |
7.2.2 资源互换,打造社群互惠机制 | 第53页 |
7.2.3 以核心群为基础,构建社群矩阵 | 第53-54页 |
7.2.4 深化合作,打造社群商业生态链 | 第54-55页 |
第八章 资源型社群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55-59页 |
8.1 存在问题 | 第55-57页 |
8.1.1 社群后劲不足,缺少“新鲜血液”注入 | 第55页 |
8.1.2 社群缺乏固定学习提升机制,未能充分挖掘社群潜力 | 第55-56页 |
8.1.3 轻视社群内容管理,内容输出能力单一 | 第56页 |
8.1.4 社群组织松散,社群意识薄弱,凝聚力不强 | 第56-57页 |
8.2 发展建议 | 第57-59页 |
8.2.1 培养开放包容的社群环境,积极吸纳新成员,并与其他社群开展互动交流 | 第57页 |
8.2.2 设置固定的社群讨论时间,促进成员间的深度交互 | 第57页 |
8.2.3 重视社群内容管理,提高社群内容输出能力 | 第57-58页 |
8.2.4 培养社群意识,提高成员归属感,增强社群凝聚力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