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7-8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0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认识话剧的“民族化” | 第11-14页 |
| 第一节 何为“民族化” | 第11页 |
| 第二节 话剧艺术的中国化 | 第11-12页 |
| 第三节 话剧艺术的地方化 | 第12-14页 |
| 第三章 话剧的由来 | 第14-18页 |
| 第一节 社会背景及名称由来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话剧的发展阶段 | 第15-17页 |
| 第三节 话剧的特点 | 第17-18页 |
| 第四章 立足于本民族的话剧生命 | 第18-27页 |
| 一、内容“民族化”的生命力 | 第18-22页 |
| (一)民族化生活的呈现 | 第18-19页 |
| (二)人物形象民族化 | 第19-20页 |
| (三)语言民族化 | 第20-21页 |
| (四)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发展 | 第21-22页 |
| 二、形式“民族化”的生命力 | 第22-26页 |
| (一)戏曲结构的借鉴与运用 | 第22-23页 |
| (二)话剧布景形式的“民族化” | 第23-25页 |
| (三)演出形式民族化创新 | 第25-26页 |
| 三、民族特色与流行元素相融合 | 第26-27页 |
| 第五章 话剧表演民族化未来发展方向 | 第27-30页 |
| 一、紧密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阶段 | 第27页 |
| 二、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和原则 | 第27-29页 |
| 三、表演者意识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 第29-30页 |
| 结论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