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5-17页 |
1.4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2.1 绩效与政府绩效 | 第19-20页 |
2.2 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构建 | 第20-23页 |
2.2.1 地方政绩评价的概念 | 第20页 |
2.2.2 地方政绩评价的基本流程 | 第20-21页 |
2.2.3 地方政绩评价的指标设计 | 第21-23页 |
2.2.4 地方政绩评价的技术方法 | 第23页 |
2.3 我国地方政绩评价现存问题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3 理论概述 | 第25-29页 |
3.1 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3.1.1 服务型政府的相关文件 | 第25页 |
3.1.2 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 第25页 |
3.1.3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 第25-26页 |
3.2 政府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3.2.1 政府绩效评价的相关文件 | 第26页 |
3.2.2 政府绩效评价的含义 | 第26-27页 |
3.2.3 政府绩效评价的目的 | 第27-29页 |
4 地方政绩评价体系的要素框架 | 第29-34页 |
4.1 评价对象:地方政府的定义 | 第29页 |
4.2 评价内容:地方政府的职能 | 第29-31页 |
4.2.1 政治职能 | 第30页 |
4.2.2 经济职能 | 第30-31页 |
4.2.3 社会职能 | 第31页 |
4.2.4 文化职能 | 第31页 |
4.3 评价原则: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 第31-32页 |
4.4 评价目的:提高政府效率、加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 第32页 |
4.5 小结 | 第32-34页 |
5 地方政绩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34-42页 |
5.1 指标选取 | 第34-39页 |
5.1.1 文献指标总结 | 第34页 |
5.1.2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4-36页 |
5.1.3 指标选取结果 | 第36-39页 |
5.2 数据获得与处理 | 第39-42页 |
5.2.1 数据获得 | 第40页 |
5.2.2 数据处理 | 第40-42页 |
6 地方政绩评价体系的技术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42-58页 |
6.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2-44页 |
6.1.1 灰色关联度理论介绍 | 第42-44页 |
6.1.2 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结果 | 第44页 |
6.2 熵值法 | 第44-48页 |
6.2.1 熵值法理论介绍 | 第44-45页 |
6.2.2 熵值法结果 | 第45-48页 |
6.3 基于熵值法的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8页 |
6.4 关于三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48-51页 |
6.5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测度结果的分析 | 第51-58页 |
6.5.1 总体评价 | 第51-53页 |
6.5.2 分项评价 | 第53-58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8-61页 |
7.1 关于测度结果的结论 | 第58页 |
7.2 地方政府提高政绩的建议 | 第58-59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