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二)网络成瘾的类型 | 第11-12页 |
(三)网络成瘾的危害 | 第12-13页 |
(四)国内外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方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优势视角 | 第15-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优势视角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理论框架 | 第17-20页 |
一、优势视角的源起 | 第17页 |
二、基本假设 | 第17-18页 |
三、理论原则 | 第18-19页 |
四、优势视角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基本思想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具体应用 | 第20-35页 |
一、介入的前期准备 | 第20-23页 |
(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二)案主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 第21-22页 |
(三)案主的生态系统分析 | 第22-23页 |
(四)介入目标 | 第23页 |
二、个案介入过程 | 第23-31页 |
(一)在叙事中建立信任关系 | 第24-27页 |
(二)帮助案主直视问题 | 第27-29页 |
(三)发掘案主优势 | 第29-30页 |
(四)整合外部优势资源 | 第30-31页 |
三、效果评估 | 第31-33页 |
(一)案主自身的改变 | 第32页 |
(二)父亲对案主教育方式的改变 | 第32页 |
(三)老师对案主态度的改变 | 第32页 |
(四)同辈群体对案主影响的改变 | 第32-33页 |
四、结案反思 | 第33-35页 |
(一)成功的经验 | 第33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优势视角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可行性的探讨 | 第35-38页 |
一、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优势 | 第35-36页 |
(一)优势视角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服务对象,尊重、认可服务对象的行为 | 第35页 |
(二)优势视角注重发掘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潜力和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第35页 |
(三)优势视角是从多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而非问题本身 | 第35-36页 |
二、优势视角介入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局限 | 第36-38页 |
(一)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 | 第36页 |
(二)社会工作者的态度 | 第36页 |
(三)过于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 | 第36页 |
(四)发展不够完善,缺少方向性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个人简历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