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现象调查及对策分析--以S中学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三、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四、校园欺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页 |
五、校园欺凌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14页 |
(一) 标签理论 | 第13-14页 |
(二)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4页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S中学校园欺凌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第16-21页 |
一、欺凌\被欺凌的发生情况 | 第16-17页 |
(一) 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度 | 第16页 |
(二) 欺凌事件中的性别差异 | 第16页 |
(三) 学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认识 | 第16页 |
(四) 校园欺凌的特征 | 第16-17页 |
二、欺凌\被欺凌的类型 | 第17-18页 |
(一) 校园欺凌的四大类型 | 第17页 |
(二) 欺凌\被欺凌类型的性别差异 | 第17-18页 |
三、旁观者\欺凌者\受欺凌者的角色分类及特征 | 第18页 |
四、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 第18-19页 |
(一) 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 | 第18-19页 |
(二) 受欺凌者\旁观者对校园欺凌的应对措施 | 第19页 |
五、欺凌产生的影响 | 第19-21页 |
(一) 欺凌行为对欺凌者的影响 | 第20页 |
(二) 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的影响 | 第20页 |
(三) 欺凌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 第21-27页 |
一、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 | 第21-26页 |
(一) 个人的性格、社会支持和社会认知 | 第21-22页 |
(二) 学校德育管理不足和教师处理不当 | 第22-23页 |
(三) 家庭结构失能和家庭责任缺失 | 第23-25页 |
(四) 社会失范 | 第25-26页 |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 第26-27页 |
(一) 隐蔽性 | 第26页 |
(二) 持续性 | 第26页 |
(三) 多样性 | 第26页 |
(四) 力量不平衡性 | 第26页 |
(五) 难以判断性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校园欺凌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 第27-36页 |
一、L学校低欺凌率经验分析 | 第27-28页 |
(一) 学校监管力度大 | 第27-28页 |
(二) 正确引导和示范学生 | 第28页 |
(三) 重视学生德育教育 | 第28页 |
(四) 心理教育和社工介入 | 第28页 |
二、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建议 | 第28-36页 |
(一) 学校建立完善的预防措施 | 第29-31页 |
(二) 加强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 第31-34页 |
(三) 优化家庭教育 | 第34-35页 |
(四) 政府加强立法力度 | 第35-36页 |
结束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1:中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问卷 | 第39-42页 |
附录 2:校园欺凌现状统计表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