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3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3-14页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1.3.1 嵌入性发展 | 第17-18页 |
1.3.2 场域 | 第18-19页 |
1.3.3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 | 第19-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33页 |
1.4.1 本文的质性研究取向 | 第23-26页 |
1.4.2 研究关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1.4.3 研究地点和样本的选择 | 第27-29页 |
1.4.4 研究资料的收集 | 第29-31页 |
1.4.5 研究资料的分析 | 第31-32页 |
1.4.6 研究的可靠性 | 第32-3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33-3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 | 第36-60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36-55页 |
2.1.1 青少年犯罪预防策略研究 | 第36-45页 |
2.1.2 司法社会工作相关研究 | 第45-51页 |
2.1.3 司法场域研究文献综述 | 第51-55页 |
2.2 理论视角:嵌入理论 | 第55-60页 |
2.2.1 嵌入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55-57页 |
2.2.2 嵌入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57-60页 |
第3章 隔离与亲和: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的嵌入基础 | 第60-80页 |
3.1 刚性与柔性共济:嵌入客体的特征分析 | 第60-68页 |
3.1.1 少年司法的理念基础 | 第60-61页 |
3.1.2 少年司法的立法基础 | 第61-63页 |
3.1.3 少年司法的应然模式与现实困境 | 第63-68页 |
3.2 新生性与弱势性:嵌入主体的特征分析 | 第68-74页 |
3.2.1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福利制度基础 | 第68-70页 |
3.2.2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基础 | 第70-72页 |
3.2.3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基础 | 第72-73页 |
3.2.4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特征小结 | 第73-74页 |
3.3 隔离与亲和: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关系基础 | 第74-80页 |
3.3.1 隔离:专业隔阂、制度缺失和实践不足 | 第74-76页 |
3.3.2 亲和: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合作的内在动力 | 第76-80页 |
第4章 服务介入: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的浅层嵌入 | 第80-113页 |
4.1 缘起:偶然相遇与必然选择 | 第80-88页 |
4.1.1 必然选择:行动主体的内在需要 | 第80-84页 |
4.1.2 媒介场域与偶然相遇:合作的契机 | 第84-86页 |
4.1.3 行动者与自身特质:合作的重要动力 | 第86-88页 |
4.2 阻抗:合作初期的场域惯习差异 | 第88-91页 |
4.2.1 惯习差异分析:关注人还是人行为的结果 | 第88-89页 |
4.2.2 专业隔阂:交叉学科知识的欠缺 | 第89-90页 |
4.2.3 促进场域互动的具体行动:沟通与督导 | 第90-91页 |
4.3 转机:场域合作空间的找寻与确定 | 第91-97页 |
4.3.1 促成场域合作的核心因素: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与优势 | 第93-96页 |
4.3.2 场域功能的让渡与拓展: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合作空间的确立 | 第96-97页 |
4.4 拍板:权威者对合作的决定性影响 | 第97-100页 |
4.4.1 确认:司法场域中权威者对合作的影响 | 第97-98页 |
4.4.2 拍板:行政场域中的权威者对合作的影响 | 第98-100页 |
4.5 服务确立: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的嵌入性发展 | 第100-113页 |
4.5.1 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合作模式的形成 | 第100-104页 |
4.5.2 社会工作服务在少年司法过程中的有效嵌入 | 第104-110页 |
4.5.3 关于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嵌入性发展的解读 | 第110-113页 |
第5章 制度性建构: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的深层嵌入 | 第113-139页 |
5.1 身份独立:深度合作的首要环节 | 第113-117页 |
5.1.1 身份不独立对深度合作的限制 | 第113-114页 |
5.1.2 实现身份独立的外因:社会资本的有效运用 | 第114-116页 |
5.1.3 实现身份独立的内因:合作主体的相互催生 | 第116-117页 |
5.2 打破壁垒: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服务空间的纵向延伸 | 第117-120页 |
5.2.1 司法壁垒:涉罪少年人文关怀的碎片化 | 第117-118页 |
5.2.2 打破壁垒: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一条龙服务模式形成 | 第118-120页 |
5.3 从已然到未然: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服务空间的深度拓展 | 第120-125页 |
5.3.1 重已然轻未然:“窄幅制”少年司法的困境 | 第120-122页 |
5.3.2 从已然到未然:少年司法目标的有效实现 | 第122-125页 |
5.4 综治考核: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服务机制形成 | 第125-131页 |
5.4.1 项目化运作中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合作的局限性 | 第125-126页 |
5.4.2 社工服务在青少年犯罪预防组织机制中的嵌入 | 第126-130页 |
5.4.3 体制化推动: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重要动力 | 第130-131页 |
5.5 制度性建构: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制度建立 | 第131-139页 |
5.5.1 制度性建构的实践困境及有效解决 | 第131-136页 |
5.5.2 制度性建构的初步实现 | 第136-137页 |
5.5.3 社会工作服务在少年司法场域的深层嵌入 | 第137-139页 |
第6章 契合: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的嵌入结果 | 第139-162页 |
6.1 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的结构性嵌入 | 第139-151页 |
6.1.1 嵌入中互构:少年司法对社会工作的吸纳与承认 | 第139-145页 |
6.1.2 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场域的结构关系 | 第145-151页 |
6.1.3 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结构性嵌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1页 |
6.2 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的关系性嵌入 | 第151-153页 |
6.2.1 互动的频率和时间 | 第152页 |
6.2.2 关系的亲密程度 | 第152-153页 |
6.2.3 相互服务的内容 | 第153页 |
6.3 契合: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结果分析 | 第153-162页 |
6.3.1 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效应 | 第153-160页 |
6.3.2 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结果 | 第160-162页 |
第7章 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行动逻辑与策略 | 第162-186页 |
7.1 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行动逻辑 | 第163-173页 |
7.1.1 理念嵌入:嵌入行动的基础和前提 | 第164-167页 |
7.1.2 服务嵌入:嵌入行动的核心内容 | 第167-170页 |
7.1.3 制度性建构:嵌入行动的重要保障 | 第170-173页 |
7.2 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实践困境 | 第173-175页 |
7.2.1 合法性困境 | 第173-174页 |
7.2.2 资源性困境 | 第174-175页 |
7.2.3 专业性困境 | 第175页 |
7.3 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行动策略 | 第175-186页 |
7.3.1 行动者面临合法性困境所采取的行动策略 | 第175-179页 |
7.3.2 行动者面对资源性困境而采取的行动策略 | 第179-182页 |
7.3.3 行动者面对专业性困境而采取的行动策略 | 第182-186页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86-198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86-192页 |
8.1.1 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的嵌入基础 | 第186-187页 |
8.1.2 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的嵌入性发展 | 第187-189页 |
8.1.3 少年司法与社会工作的互构与整合 | 第189-190页 |
8.1.4 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行动策略 | 第190-191页 |
8.1.5 社会工作在少年司法场域的嵌入结果 | 第191-192页 |
8.2 讨论 | 第192-198页 |
8.2.1 本研究的贡献 | 第192-196页 |
8.2.2 本研究限制与不足 | 第196-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8页 |
致谢 | 第208-210页 |
附录 | 第210-230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