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的逻辑思路 | 第18页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五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第六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技术赶超与能力的关系:文献综述 | 第24-56页 |
第一节 早期经济理论中技术追赶的思想 | 第24-26页 |
一、技术及其作用 | 第24-25页 |
二、技术变迁的重要性 | 第25页 |
三、技术追赶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创新理论 | 第26-32页 |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26-27页 |
二、创新理论的发展 | 第27-32页 |
第三节 后发优势理论与技术赶超 | 第32-40页 |
一、后发优势理论 | 第32-33页 |
二、技术赶超与技术模仿 | 第33-40页 |
第四节 能力与能力结构 | 第40-54页 |
一、社会能力 | 第40-41页 |
二、技术能力与能力结构 | 第41-54页 |
第五节 简要评述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基于能力构建的技术赶超:理论框架 | 第56-100页 |
第一节 技术赶超的一般过程 | 第56-70页 |
一、技术赶超 | 第57-58页 |
二、技术赶超的一般过程 | 第58-70页 |
第二节 技术能力与能力结构 | 第70-89页 |
一、追随者技术能力与能力结构 | 第70-83页 |
二、技术能力发展阶段 | 第83-89页 |
第三节 技术赶超与能力结构 | 第89-98页 |
一、技术赶超与能力结构的关系 | 第89-91页 |
二、技术赶超与能力结构的模型 | 第91-94页 |
三、基于能力结构的技术赶超阶段划分 | 第94-96页 |
四、技术赶超阶段转换与发展路径假说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技术赶超的国际比较 | 第100-135页 |
第一节 美国能力结构的转变与技术赶超 | 第100-108页 |
一、模仿能力主导阶段(殖民地时期至19世纪上半叶) | 第100-101页 |
二、研发能力主导阶段与模仿创新(19世纪下半叶) | 第101-104页 |
三、自主创新能力主导阶段(20世纪初至今) | 第104-106页 |
四、技术赶超效果评价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日本、韩国能力结构的升级与技术追赶 | 第108-127页 |
一、日本能力结构的升级与技术追赶 | 第108-118页 |
二、韩国能力结构的升级与技术追赶 | 第118-127页 |
第三节 实证检验 | 第127-133页 |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第127-130页 |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30-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五章 我国技术追赶与能力结构 | 第135-160页 |
第一节 我国技术追赶与能力结构 | 第135-140页 |
一、模仿能力快速发展 | 第135-136页 |
二、研发能力发展与模仿创新 | 第136-137页 |
三、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发展 | 第137-138页 |
四、技术追赶效果评价 | 第138-140页 |
第二节 实证检验 | 第140-149页 |
一、计量模型设定 | 第140页 |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40-143页 |
三、模仿、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技术追赶的总体影响 | 第143-147页 |
四、模仿、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对不同地区技术追赶的影响 | 第147-149页 |
第三节 为什么模仿主导型能力结构难以转变? | 第149-157页 |
一、模仿路径依赖对能力结构转换的困扰 | 第150-151页 |
二、对外资的技术依赖及其“超国民待遇” | 第151页 |
三、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投入不足 | 第151-152页 |
四、研发能力薄弱且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 第152-155页 |
五、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 第155-157页 |
第四节 我国技术追赶的阶段特征 | 第157-158页 |
一、我国产业技术追赶的阶段特征 | 第157-158页 |
二、我国区域技术追赶的阶段特征 | 第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六章 我国技术赶超的能力评价 | 第160-183页 |
第一节 能力指数的构建 | 第160-163页 |
一、技术模仿能力指数构成 | 第160-161页 |
二、技术研发能力指数构成 | 第161-162页 |
三、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构成 | 第162-163页 |
第二节 我国技术赶超的能力评价 | 第163-173页 |
一、数据和方法 | 第163-164页 |
二、计算过程及评价结果分析 | 第164-173页 |
第三节 我国技术赶超的能力评价弱项指标:进一步分析 | 第173-181页 |
一、高等教育系列指标 | 第173-175页 |
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 | 第175-176页 |
三、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第176页 |
四、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比重 | 第176-177页 |
五、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 | 第177页 |
六、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结案比例 | 第177-178页 |
七、科技拨款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 第178-179页 |
八、金融机构年底贷款余额占GDP比重 | 第179页 |
九、企业研发主体系列指标 | 第179-181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183页 |
第七章 能力结构升级与技术追赶——中国高铁案例分析 | 第183-202页 |
第一节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背景 | 第183-188页 |
一、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 第184-185页 |
二、快速、绿色的运输方式 | 第185-186页 |
三、带动物流成本的下降 | 第186页 |
四、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 第186-187页 |
五、是“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崛起的具体途径 | 第187页 |
六、日本、法国和德国的技术领先地位 | 第187-188页 |
第二节 中国铁路的技术能力积累 | 第188-192页 |
一、中国铁路的早期技术积累 | 第188-190页 |
二、中国高速铁路的前期技术积累 | 第190-192页 |
第三节 我国高铁能力结构的提升与技术追赶:以南车为例 | 第192-200页 |
一、模仿能力获取 | 第193页 |
二、研发能力增长、模仿创新与技术追赶 | 第193-197页 |
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与局部技术超越 | 第197-20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0-202页 |
第八章 能力结构升级与我国技术赶超的路径与对策 | 第202-215页 |
第一节 能力结构升级与我国技术赶超的路径选择 | 第202-205页 |
一、近期应走出技术“模仿陷阱” | 第202-203页 |
二、中长期应摆脱“模仿创新路径依赖”,转向自主创新型赶超 | 第203页 |
三、能力结构与技术赶超阶段转换目标的选择 | 第203-205页 |
第二节 基于能力构建的我国技术赶超对策建议 | 第205-213页 |
一、提升模仿能力,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 第205-207页 |
二、加快研发能力发展,促进模仿创新 | 第207-208页 |
三、保护、扶持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为技术超越奠定基础 | 第208-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213-21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215-219页 |
一、结论 | 第215-218页 |
二、研究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218-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29页 |
致谢 | 第229-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