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粘弹性薄膜吸附的QCM传感器响应模型研究及验证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主要符号表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5页
   ·QCM 传感器的生化应用第15-16页
   ·QCM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第16-19页
   ·QCM 传感器分析模型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9-20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第20-23页
第二章 气相弹性介质吸附的 QCM 响应理论模型研究第23-41页
   ·基于物理本构方程的 QCM 气相响应模型研究第23-30页
     ·(气相)经典 QCM 空载模型第23-28页
     ·(气相)经典 QCM 有载模型——Sauerbrey 方程第28-30页
   ·基于传输线及声波理论的 QCM 气相模型第30-36页
     ·Mason 模型第31-33页
     ·KLM 模型第33-36页
   ·QCM 传感器的负载声波阻抗与频率响应第36-39页
     ·负载声波等效电阻抗的测量原理第36-37页
     ·负载声波阻抗与频率偏移量关系推导第37-38页
     ·基于 QCM 传感器的负载声波阻抗的 Sauerbrey 方程推导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液相粘性介质接触的 QCM 响应模型理论研究第41-64页
   ·经典粘性液体接触的 QCM 响应模型第41-57页
     ·Kanasawa 液相响应模型第41-45页
     ·Martin 修正 BVD 模型及频率响应第45-57页
   ·基于传输线及声波阻抗理论的 QCM 液相响应模型第57-60页
     ·基于传输线及负载声波阻抗理论的 Kanasawa 模型第57-59页
     ·基于传输线及负载声波阻抗理论的 Martin 模型第59-60页
   ·一种基于 QCM 传感器的未知液体粘度密度测量方法第60-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基于本构方程的粘弹性薄膜吸附 QCM 模型研究第64-86页
   ·粘弹性薄膜吸附的 QCM 阻抗推导第64-67页
   ·粘弹性薄膜吸附的 QCM 等效电路模型推导第67-78页
     ·不考虑粘弹性薄膜电容效应的 BVD 电路模型推导第70-73页
     ·考虑粘弹性薄膜电容效应的 BVD 电路模型推导第73-78页
   ·基于粘弹性材料 VOIGT模型的 QCM-D 响应模型研究第78-84页
     ·基于 Voigt 材料的 QCM-D 理论响应模型分析第79-81页
     ·QCM 的谐振频率和耗散因子测量第81-84页
     ·基于 Voigt 材料的 QCM-D 模型缺陷分析第84页
   ·基于稳态法的 QCM 测试系统组成及原理第84-85页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基于传输线和声波理论的粘弹性薄膜吸附 QCM 模型研究第86-97页
   ·基于传输线声波理论的粘弹性薄膜吸附的 QCM 气相模型第86-92页
     ·(气相)QCM 有限厚度单层吸附模型推导第86-88页
     ·(气相)QCM 有限厚度单层吸附模型分析第88-90页
     ·(气相)QCM 有限厚度单层吸附模型验证第90-92页
   ·基于传输线声波理论的粘弹性薄膜吸附的 QCM 液相模型第92-96页
     ·(液相)QCM 单层薄膜吸附模型推导第92-93页
     ·(液相)QCM 单层薄膜吸附模型分析第93-95页
     ·(液相)QCM 单层薄膜吸附模型验证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QCM 响应模型的几个相关问题研究第97-110页
   ·基于相位-质量原理的 QCM 响应模型研究第97-102页
     ·QCM 相位-质量响应模型及原理第97-98页
     ·QCM 相位-质量响应模型理论分析及验证第98-102页
   ·考虑了侧滑效应的 QCM 响应分析第102-105页
     ·QCM 表面与薄膜交界处的侧滑响应第102-104页
     ·QCM 表面与液体交界面的侧滑响应第104-105页
   ·表面粗糙度对 QCM 响应的影响第105-106页
   ·QCM 传感器的振荡幅度分析第106-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0-112页
   ·本文总结第110-111页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4页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类时滞神经网络LMI稳定性判据研究
下一篇:多自主体编队及协调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