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固耦合的排气歧管热强度复合因素影响规律的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20页 |
·发动机排气歧管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排气歧管结构 | 第20-21页 |
·排气歧管材料 | 第21-24页 |
·加工工艺 | 第24页 |
·仿真分析在排气歧管开发中的应用 | 第24-32页 |
·排气歧管流场研究分析 | 第25-27页 |
·排气歧管流固耦合热分析 | 第27-30页 |
·排气歧管振动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响应面法 | 第32-3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排气歧管流固耦合热分析计算 | 第35-63页 |
·引言 | 第35页 |
·一维模拟计算与验证 | 第35-47页 |
·GT-POWER 软件简介与模拟计算理论 | 第35-40页 |
·一维模型搭建与验证 | 第40-45页 |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5-47页 |
·排气歧管温度场仿真计算 | 第47-55页 |
·STAR-CCM+软件与仿真计算理论 | 第47-51页 |
·计算过程 | 第51-54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排气歧管热应力计算与分析 | 第55-60页 |
·ABAQUS 软件介绍与模拟计算理论 | 第55-57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计算过程 | 第57-58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三章 排气歧管温度场测试试验 | 第63-75页 |
·试验目的 | 第63页 |
·试验设备 | 第63-64页 |
·排气歧管试验测点布置及密封 | 第64-66页 |
·排气歧管测点布置 | 第64-66页 |
·密封方式 | 第66页 |
·发动机试验台架 | 第66-67页 |
·试验方案 | 第67-68页 |
·测量结果分析 | 第68-74页 |
·红外热像仪测量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热电偶测量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试验与模拟计算结果对比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基于流固耦合的排气歧管整体结构改进与分析 | 第75-9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5页 |
·排气歧管原始模型分析 | 第75-82页 |
·排气歧管三维模型 | 第75-76页 |
·原始模型流场分析 | 第76-80页 |
·原始模型热应力分析 | 第80-82页 |
·排气歧管整体结构改进设计与分析 | 第82-95页 |
·排气歧管改进结构1 | 第82-84页 |
·排气歧管改进结构2 | 第84-89页 |
·排气歧管改进结构3 | 第89-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基于流固耦合的排气歧管局部结构影响规律 | 第97-119页 |
·引言 | 第97页 |
·支管弯曲半径不同 | 第97-103页 |
·局部支管三维模型 | 第97-98页 |
·局部支管流场分析 | 第98-100页 |
·局部支管热应力分析 | 第100-103页 |
·相交角度不同 | 第103-109页 |
·局部支管三维模型 | 第104页 |
·局部支管流场分析 | 第104-106页 |
·局部支管热应力分析 | 第106-109页 |
·凹槽深度不同 | 第109-116页 |
·局部支管三维模型 | 第109-110页 |
·凹槽深度不同(结构 1)时热应力比较分析 | 第110-113页 |
·凹槽深度不同(结构 2)时热应力比较分析 | 第113-115页 |
·两种结构的热应力比较分析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六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排气歧管外形多因素优化设计 | 第119-137页 |
·引言 | 第119-120页 |
·滚动球法 | 第120-121页 |
·响应面法 | 第121-129页 |
·拟合多项式的选择 | 第122-123页 |
·设计变量 | 第123-124页 |
·响应面模型建立 | 第124-125页 |
·模型参数估计 | 第125-127页 |
·响应面模型的评价 | 第127-129页 |
·CFD 仿真计算 | 第129-130页 |
·边界条件 | 第129页 |
·仿真计算结果 | 第129-130页 |
·建立响应面模型 | 第130-131页 |
·试验设计分析 | 第131-134页 |
·总质量流量分析 | 第131-133页 |
·压力损失差值分析 | 第133-134页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134-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37-13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39页 |
·工作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