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2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五) 研究的难点 | 第21-23页 |
二、课堂人种志 | 第23-79页 |
(一) “人种志”一词的缘起 | 第23页 |
(二) 人种志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三) 课堂人种志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第25-39页 |
(四) 课堂人种志的理论基础 | 第39-50页 |
(五) 课堂人种志研究的一般过程 | 第50-57页 |
(六) 课堂人种志对研究者的基本要求 | 第57-69页 |
(七) 课堂人种志研究的局限性 | 第69-72页 |
(八) 课堂人种志的信度问题 | 第72-79页 |
三、课堂人种志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79-124页 |
(一) 课堂人种志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参与观察法 | 第79-105页 |
(二) 课堂人种志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二——深度访谈法 | 第105-113页 |
(三) 课堂人种志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三——深描法 | 第113-124页 |
四、课堂人种志的文本写作和回访 | 第124-134页 |
(一) 课堂人种志的文本写作 | 第124-128页 |
(二) 课堂人种志的回访 | 第128-134页 |
五、课堂人种志研究案例解析 | 第134-145页 |
(一) 创造相互学习教室的案例分析 | 第134-138页 |
(二) 同桌合作的案例分析 | 第138-141页 |
(三) 教学知识的案例分析 | 第141-145页 |
六、从教育人种志到课堂人种志——一种文化侵入式研究 | 第145-199页 |
(一) 到达阿克苏——意外事件的发生 | 第148-149页 |
(二) 沙雅——我的目的地 | 第149-150页 |
(三) 沙雅之行——矛盾的初步凸显 | 第150-153页 |
(四) 沙雅之行——从生活关心开始 | 第153-159页 |
(五) 沙雅之行——工作的重新调整 | 第159-163页 |
(六) 沙雅之行——文化的追求 | 第163-164页 |
(七) 沙雅之行——批评与教育 | 第164-167页 |
(八) 沙雅之行——听课与指导 | 第167-168页 |
(九) 沙雅之行——学习、自我反省与收获 | 第168-170页 |
(十) 沙雅之行——研究的困惑与展开 | 第170-199页 |
结束语 | 第199-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4页 |
附录 | 第214-217页 |
后记 | 第217-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