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劳动经济论文

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问题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证

摘要第1-5页
目录第5-7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7-11页
 (一) 研究背景第7-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11页
  1. 创业就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第9-10页
  2. 创业就业对创新能力形成的推动作用第10-11页
二、理论综述第11-29页
 (一) 就业理论第11-12页
  1. 就业的含义第11页
  2. 就业的分类第11-12页
  3. 充分就业第12页
 (二) 失业理论第12-19页
  1. 失业的含义第12-14页
  2. 失业的类型与原因第14-18页
  3. 失业的经济影响第18-19页
 (三) 国外就业与失业理论研究第19-24页
  1. 马克思主义关于就业与失业的理论阐述第19-20页
  2. 古典经济学派关于就业与失业的理论阐述第20-21页
  3. 凯恩斯关于就业与失业的理论阐述第21页
  4. 货币主义关于就业与失业的理论阐述第21-22页
  5.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关于就业与失业的理论阐述第22-24页
 (四) 创业与就业的内在关系第24-29页
  1. 综合作用机制第24-26页
  2. 技术创新与就业总量第26-27页
  3. 技术创新与就业结构第27-29页
三、大连市甘井子区就业工作现状与政府采取的措施第29-34页
 (一) 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第29页
 (二) 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第29-30页
 (三) 大龄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情况第30页
  1. 大龄困难人员援助情况第30页
  2. 零就业家庭人员援助情况第30页
  3. 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援助情况第30页
 (四) 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和回收情况第30页
 (五)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情况第30页
 (六) 创业带头人带动就业及享受社保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第30-31页
 (七) 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情况及普惠制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及资金使用情况第31-32页
  1. 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情况第31页
  2. 普惠制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第31页
  3. 普惠制培训基地管理情况第31页
  4. 普惠制培训基地申请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第31-32页
 (八)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第32-33页
  1. 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及就业见习情况第32页
  2. 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设立、创业工作开展情况第32页
  3. “三支一扶”计划落实、生活补贴发放、社保缴纳情况第32-33页
 (九) 甘井子区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第33-34页
四、大连市甘井子区创业工作现状与政府采取的措施第34-44页
 (一) 甘井子区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政策情况第34-35页
 (二) 甘井子区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资金情况第35-36页
 (三) 甘井子区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服务情况第36-37页
 (四) 甘井子区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十年发展历程第37-40页
  1. 2002年至2005年——初创阶段第37-38页
  2. 2006年至2008年——发展阶段第38-39页
  3. 2009年至今——跨越式创业阶段第39-40页
 (五) 甘井子区政府未来将打造的六大创业富民产业链第40-43页
  1. 集群式生态科技高端创业孵化基地第41页
  2. 集群式体育文化创业孵化基地第41-42页
  3. 集群式装备制造研发创业孵化基地第42页
  4. 集群式休闲度假商旅服务创业孵化基地第42页
  5. 集群式商贸服务创业孵化基地第42页
  6. 集群式现代物流创业孵化基地第42-43页
 (六) 甘井子区出台的七项扶持创业新政第43-44页
 (七) 甘井子区创业就业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第44页
  1. 创业带动就业力度有待提高第44页
  2. 就业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不高第44页
  3. 甘井子区就业资金支出压力较大第44页
五、政策建议第44-49页
 (一)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44-45页
 (二) 协调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45页
 (三) 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第45-46页
 (四) 助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46页
 (五) 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第46-47页
 (六) 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目标第47页
 (七) 完善职业介绍和指导服务体系第47页
 (八) 鼓励发展非正规就业形式第47页
 (九) 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第47-48页
 (十) 加大创业就业培训力度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Abstract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的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下一篇:信息化教学策略对学习成效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