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观视阈下的漫瀚调传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传播仪式观及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9页 |
2.1 传播仪式观 | 第19-24页 |
2.1.1 传播仪式观 | 第20-21页 |
2.1.2 传播仪式观的理论缘起 | 第21-23页 |
2.1.3 传播仪式观与传播传递观 | 第23-24页 |
2.2 漫瀚调研究 | 第24-29页 |
2.2.1 漫瀚调的历史源流 | 第24-25页 |
2.2.2 漫瀚调的存续发展 | 第25-26页 |
2.2.3 漫瀚调的音乐特色 | 第26-27页 |
2.2.4 漫瀚调的演唱风格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漫瀚调传播仪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29-37页 |
3.1 漫瀚调传播仪式的参与者 | 第29-30页 |
3.2 漫瀚调传播仪式的场所 | 第30-32页 |
3.3 漫瀚调传播仪式的手段 | 第32页 |
3.4 漫瀚调传播仪式的规则 | 第32-35页 |
3.4.1 漫瀚调表演的程式性 | 第33-34页 |
3.4.2 漫瀚调演唱的即兴性 | 第34-35页 |
3.5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漫瀚调传播仪式中的文化共享与身份认同 | 第37-45页 |
4.1 漫瀚调传播仪式中的文化共享 | 第37-41页 |
4.1.1 蒙汉两族人民相互交融形成共同体 | 第37-38页 |
4.1.2 大型节日庆典营造共同场域 | 第38-39页 |
4.1.3 漫瀚调传播过程中构建文化认同 | 第39-41页 |
4.2 漫瀚调传播过程中的身份认同 | 第41-45页 |
4.2.1 蒙汉人民一家亲的群体认同 | 第41-42页 |
4.2.2 情感表达的自我认同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漫瀚调传播发展的困境与建议 | 第45-49页 |
5.1 漫瀚调传播发展的困境 | 第45-46页 |
5.1.1 自身传播的困境 | 第45页 |
5.1.2 传播过程的过度娱乐 | 第45-46页 |
5.1.3 新媒体利用率低 | 第46页 |
5.2 漫瀚调传播发展的建议 | 第46-49页 |
5.2.1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 | 第47页 |
5.2.2 打造漫瀚调文化产业 | 第47-48页 |
5.2.3 重视互联网的宣传和使用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