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3页 |
二、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一、 有关楚雄彝族文化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 有关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 第17-19页 |
四、 幼儿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研究 | 第19-2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四节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二、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楚雄彝族历史、文化概况及调查点概况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楚雄彝族历史、文化概况 | 第27-31页 |
一、 语言 | 第27页 |
二、 居住饮食习俗 | 第27-28页 |
三、 服饰 | 第28-29页 |
四、 社会组织 | 第29页 |
五、 婚丧节庆 | 第29页 |
六、 民间信仰 | 第29-30页 |
七、 体育 | 第30页 |
八、 文学艺术 | 第30页 |
九、 文化教育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及公共幼儿教育机构概况 | 第31-34页 |
一、 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及梅葛简介 | 第31-33页 |
二、 姚安县马游村公共幼儿教育机构发展的基本状况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幼儿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 第34-54页 |
第一节 幼儿家庭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 | 第34-41页 |
一、 楚雄彝族家庭结构 | 第34-35页 |
二、 幼儿家庭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方式 | 第35-37页 |
三、 幼儿家庭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内容 | 第37-40页 |
四、 幼儿家庭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特点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 | 第41-46页 |
一、 学前班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内容 | 第42-43页 |
二、 学前班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方式 | 第43-46页 |
第三节 社区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 | 第46-54页 |
一、 社区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方式 | 第46-50页 |
二、 社区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内容 | 第50-54页 |
第四章 幼儿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现状分析 | 第54-69页 |
第一节 幼儿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现状调查 | 第54-61页 |
一、 幼儿家庭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现状调查 | 第54-58页 |
二、 学前班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调查 | 第58-61页 |
第二节 幼儿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存在问题 | 第61-69页 |
一、 幼儿家庭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存在问题 | 第61-63页 |
二、 幼儿园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存在问题 | 第63-65页 |
三、 社区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存在问题 | 第65-67页 |
四、 幼儿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幼儿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的策略 | 第69-86页 |
第一节 重视幼儿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 第69-72页 |
一、 加强普及教育,更新幼儿教育观念 | 第70-71页 |
二、 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彝族幼儿入园率 | 第71页 |
三、 加强规划管理,提高保教质量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完善家庭教育功能,提高传承成效 | 第72-76页 |
一、 努力提高家长对楚雄彝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 第72-73页 |
二、 增强家长传承意识,提高口耳传承的成效 | 第73-75页 |
三、 重视家庭中传承主体的价值 | 第75-76页 |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传承楚雄彝族须走多元化模式发展道路 | 第76-80页 |
一、 幼儿园办园模式的多元化 | 第77-78页 |
二、 注重教师培养培训,精心选择课程内容 | 第78-79页 |
三、 充分挖掘彝族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教材和园本课程 | 第79-80页 |
第四节 深入挖掘楚雄彝族文化,创新幼儿教育传承的方式 | 第80-83页 |
一、 利用彝族民间游戏、歌谣进行传承 | 第80-82页 |
二、 重视自然教育 | 第82页 |
三、 科学规划,利用社区活动和民族节日带动传承 | 第82-83页 |
第五节 构建走向融合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促进彝族文化有效传承 | 第83-86页 |
一、 明确家庭教育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在传承彝族文化中的地位 | 第83-84页 |
二、 利用政府力量,促进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通力合作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