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缘由 | 第10-11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核心概念 | 第11-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一) 关于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二) 关于大学通识课程管理的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三) 关于大学通识课程改革的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二、理论基础:支持联盟框架 | 第24-27页 |
(一) 支持联盟框架的理论解释 | 第24-26页 |
(二) 支持联盟框架的应用实践 | 第26-27页 |
三、通识课程改革政策的变迁历程(1978—2011) | 第27-41页 |
(一) 改革初期的通识课程变迁(1978—1988) | 第28-31页 |
1. 改革初期的政策制定背景 | 第28-29页 |
2. 以“两教”为政策重心的通识课程管理 | 第29-31页 |
(1) 关于教学计划的改革 | 第29-30页 |
(2) 关于编写教学大纲的改革 | 第30-31页 |
(二) 改革发展时期的通识课程变迁(1989—2000) | 第31-34页 |
1. 改革发展时期的政策制定背景 | 第31-32页 |
2. 以“两修”为政策重心的通识课程改革 | 第32-34页 |
(1) 关于通识课程必修课的设置改革 | 第32-33页 |
(2) 关于通识课程必修课的管理改革 | 第33-34页 |
(三) 创新发展时期的通识课程变迁(2001—2011) | 第34-41页 |
1. 创新发展时期的政策制定背景 | 第35页 |
2. 以“育人模式”为政策重心的通识课程体系 | 第35-41页 |
(1) 关于通识课程的结构设置改革 | 第37-38页 |
(2) 关于通识课程的修读方式改革 | 第38-41页 |
四、通识课程改革政策的变迁过程分析 | 第41-76页 |
(一) 两个支持联盟的区分与界定 | 第41-43页 |
1. 支持通识课程改革的联盟及其观点 | 第41-43页 |
2. 反对通识课程改革的联盟及其观点 | 第43页 |
(二) 政策取向学习与政策变迁 | 第43-46页 |
1. 政策取向学习与支持派的让步 | 第44-45页 |
2. 政策取向学习与反对派的妥协 | 第45-46页 |
(三) 外部(系统)事件的影响 | 第46-74页 |
1. 社会经济环境变迁对通识课程的影响 | 第47-52页 |
(1) 社会经济发展对通识课程的影响 | 第47-49页 |
(2) 社会政策变迁对通识课程的影响 | 第49-52页 |
2. 社会舆论因素对通识课程的影响 | 第52-60页 |
(1) 外媒传播力量对通识课程的影响 | 第52-54页 |
(2) 利益集团对通识课程的影响 | 第54-60页 |
3. 统治联盟的变化对通识课程的影响 | 第60-74页 |
(1) 历任教育部长对通识课程的影响 | 第60-68页 |
(2) 通识教育政策出台对通识课程的影响 | 第68-74页 |
(四) 对支持联盟理论理解的限度 | 第74-76页 |
1. 对支持联盟理论解释的不足 | 第74页 |
2. 关于对通识课程政策变迁的结论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