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0 引言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15-21页 |
·国外学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5-17页 |
·国内学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文献评述 | 第21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本文框架 | 第22-23页 |
1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理论概述 | 第23-31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房地产企业的概念 | 第23页 |
·房地产企业资金短缺 | 第23页 |
·房地产企业融资 | 第23-24页 |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房地产企业的产业特征 | 第24页 |
·房地产企业的经济特征 | 第24-25页 |
·房地产融资的特点 | 第25-26页 |
·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 | 第26-31页 |
·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26-30页 |
·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内部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 宏观调控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短缺的分析 | 第31-47页 |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一般融资状况 | 第31-33页 |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 第31-32页 |
·近几年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企业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 第33-41页 |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 | 第33-34页 |
·房地产成交量增速下降 | 第34-37页 |
·开发商买地面临资金不足 | 第37-40页 |
·定金及预收款收回受阻 | 第40-41页 |
·我国房地产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外部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银根紧缩 | 第41页 |
·地方政府助推地价 | 第41-42页 |
·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较少 | 第42-43页 |
·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受到限制 | 第43页 |
·我国房地产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内部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自有资金不足 | 第43-44页 |
·资产负债率过高 | 第44-45页 |
·融资渠道开拓力度不够 | 第45页 |
·房地产企业难于从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 | 第45-46页 |
·房地产企业缺乏资金规划 | 第46页 |
·高管薪酬过高挤占资金 | 第46-47页 |
3 西方房地产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47-51页 |
·西方房地产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经验介绍 | 第47-50页 |
·西方房地产投资信托的一般情况及经验借鉴 | 第47-48页 |
·西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一般情况及经验借鉴 | 第48-49页 |
·西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特别方式 | 第49-50页 |
·外国房地产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启示 | 第50-51页 |
·结合我国国情,疏通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 第50页 |
·运用市场规则,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和选用多种融资方式 | 第50页 |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融资的监管 | 第50-51页 |
4 解决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短缺的建议 | 第51-61页 |
·解决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短缺的意义 | 第51-52页 |
·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 第51页 |
·有利于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 | 第51页 |
·有利于降低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 | 第51-52页 |
·拓展房地产企业外部融资形式的多样化 | 第52-55页 |
·利用项目融资 | 第52页 |
·进一步扩大房地产信托融资的规模 | 第52-53页 |
·加大债券融资的利用 | 第53页 |
·开拓保险资金的融资渠道 | 第53-54页 |
·适度引进海外资金 | 第54页 |
·利用房地产企业联合开发 | 第54-55页 |
·转变房地产企业融资思路 | 第55-57页 |
·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建设 | 第55页 |
·房地产企业由项目开发转向项目投资 | 第55-56页 |
·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工厂模式” | 第56页 |
·提高资金周转率,降低资产负债率 | 第56页 |
·建立与完善房地产企业资金预警系统 | 第56-57页 |
·完善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 | 第57-61页 |
·完善房地产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7-58页 |
·循序渐进发展房地产市场证券 | 第58-59页 |
·着力解决房地产企业金融信用缺失的问题 | 第59页 |
·进一步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 | 第59页 |
·进一步强化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监管 | 第59页 |
·关注国外金融危机的传导 | 第59-61页 |
5 结语 | 第61-63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61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61-62页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