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引言 | 第8-10页 |
1.1.1 地震的成因和类型 | 第8页 |
1.1.2 地震震级和烈度 | 第8-9页 |
1.1.3 地震波 | 第9-10页 |
1.2 桥梁的震害以及进行桥墩抗震分析的必要性 | 第10-12页 |
1.3 桥墩抗震现状及本文的工作 | 第12-15页 |
1.3.1 桥墩抗震分析必须考虑非线性因素 | 第12-13页 |
1.3.2 桥墩抗震设计现状及本文的工作 | 第13-15页 |
第2章 桥墩抗震计算的地震力理论及特点 | 第15-22页 |
2.1 抗震设防问题 | 第15-16页 |
2.2 桥墩抗震计算的地震力理论 | 第16-20页 |
2.2.1 静力法 | 第16-17页 |
2.2.2 动力法(拟静力法)—反应谱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动力法—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18-20页 |
2.3 当前桥墩抗震设计方法特点分析 | 第20-22页 |
第3章 薄壁空心墩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研究 | 第22-44页 |
3.1 桥梁抗震线性分析方法研究 | 第22-31页 |
3.1.1 离散体系的动力学方程式 | 第22-25页 |
3.1.2 桥墩线性动力有限元分析的单元形式 | 第25-28页 |
3.1.3 结构自振特性及其求解 | 第28-30页 |
3.1.4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0-31页 |
3.2 桥梁抗震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 | 第31-40页 |
3.2.1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 第32-33页 |
3.2.2 环形截面屈服弯矩的确定 | 第33-35页 |
3.2.3 薄壁空心桥墩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 第35-40页 |
3.3 结构运动方程的逐次积分法 | 第40-44页 |
3.3.1 逐次积分法的引入 | 第40-41页 |
3.3.2 纽马克逐次积分方法(the Newmark Method) | 第41-44页 |
第4章 薄壁空心墩地震反应程序设计 | 第44-49页 |
4.1 薄壁空心墩地震反应程序编制 | 第44-46页 |
4.2 程序的正确性验证 | 第46-48页 |
4.2.1 结构自振周期计算 | 第47页 |
4.2.2 结构内力位移计算 | 第47-48页 |
4.3 程序特点 | 第48-49页 |
第5章 薄壁空心墩抗震设计分析 | 第49-59页 |
5.1 薄壁空心墩地震反应分析 | 第49-55页 |
5.1.1 不同计算方法下结构的内力反应 | 第49-50页 |
5.1.2 结构的地震反应比较 | 第50-55页 |
5.2 影响薄壁空心墩抗震性能的几个因素 | 第55-59页 |
5.2.1 墩壁坡度 | 第55-56页 |
5.2.2 墩顶质量 | 第56页 |
5.2.3 墩顶支座 | 第56-58页 |
5.2.4 墩底支座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