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驾驶行为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问题的背景及提出 | 第10-11页 |
·攻击性驾驶行为 | 第11-14页 |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概念 | 第11-12页 |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评测方法及不足 | 第12-13页 |
·攻击驾驶行为研究方向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表征指标 | 第19-30页 |
·速度控制行为指标 | 第19-20页 |
·跟车驾驶行为指标 | 第20-21页 |
·变换车道行为指标 | 第21-23页 |
·不良驾驶行为指标 | 第23-24页 |
·车辆操纵指标 | 第24-27页 |
·方向盘 | 第24页 |
·档位 | 第24页 |
·踏板 | 第24-26页 |
·转向灯 | 第26-27页 |
·车辆运行指标 | 第27-30页 |
·跟车行为表征指标 | 第28页 |
·换道行为表征指标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攻击性驾驶行为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30-43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0-33页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 第30页 |
·AHP层次结构模型 | 第30-31页 |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及层次排序 | 第31-32页 |
·计算单一准则下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32-33页 |
·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 第33页 |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层次分析评价法 | 第33-38页 |
·层次分析法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及计算权向量 | 第34-37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37页 |
·各层次中元素的权重和组合权重 | 第37-38页 |
·攻击性驾驶行为单一评价指标的评判分标准 | 第38-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驾驶人车辆操纵及车辆运动行为指标分析 | 第43-65页 |
·试验数据采集介绍 | 第43-44页 |
·CAN通道采集数据概况 | 第43页 |
·毫米波雷达数据采集概况 | 第43-44页 |
·车身运动模块测量数据概况 | 第44页 |
·驾驶人操纵性表征指标分析 | 第44-53页 |
·转向灯提前开启时间 | 第44-46页 |
·转向灯未开启次数 | 第46-47页 |
·油门踏板开度 | 第47-51页 |
·油门踏板开度增长率 | 第51-52页 |
·踏板频次 | 第52-53页 |
·车辆运动性指标分析 | 第53-64页 |
·速度 | 第53-56页 |
·超速频次和超速持续时间 | 第56-57页 |
·纵向加速度 | 第57-59页 |
·跟车距离与跟车时距 | 第59-61页 |
·变换车道持续时间及频次 | 第61-63页 |
·横向加速度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驾驶人攻击性表征指标评价 | 第65-72页 |
·驾驶人攻击性驾驶行为车辆操纵指标评价 | 第65-67页 |
·转向灯提前开始时间 | 第65页 |
·最大横向加速度 | 第65-66页 |
·驾驶人变换车道时转向灯未开启频率 | 第66-67页 |
·驾驶人攻击性驾驶行为车辆运动指标评价 | 第67-71页 |
·车头间距和跟车时距 | 第67-69页 |
·平均速度标准差 | 第69页 |
·变换车道持续时间和变换车道频次 | 第69-70页 |
·平均超速持续时间和超速幅度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2-73页 |
一、结论 | 第72页 |
二、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