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参与主体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页 |
导论 | 第17-27页 |
一、问题由来 | 第17-20页 |
二、理论现状 | 第20-23页 |
三、理论创新 | 第23-24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一章 行政参与的理论分析 | 第27-57页 |
一、行政参与的涵义 | 第27-36页 |
(一) 行政参与的概念解析 | 第27-32页 |
(二) 行政参与和政治参与 | 第32-36页 |
二、行政参与的理论渊源 | 第36-45页 |
(一) 人的主体性思想 | 第36-39页 |
(二) 自然正义原则 | 第39-42页 |
(三) 人民主权观念 | 第42-45页 |
三、参与行政的基本特征 | 第45-57页 |
(一) 交互性 | 第46-51页 |
(二) 衡平性 | 第51-53页 |
(三) 公共性 | 第53-56页 |
(四) 法律性 | 第56-57页 |
第二章 行政参与的多元形态:以参与主体为视角 | 第57-82页 |
一、个体性参与 | 第57-66页 |
(一) 个体性参与的现状 | 第57-60页 |
(二) 个体性参与的障碍 | 第60-63页 |
(三) 个体性参与的利弊分析 | 第63-66页 |
二、群体性参与 | 第66-71页 |
(一) 群体性参与的成因分析 | 第66-69页 |
(二) 群体性参与和群体性事件 | 第69-71页 |
(三) 群体性参与的利弊分析 | 第71页 |
三、组织性参与 | 第71-82页 |
(一) 利益集团的参与 | 第72-73页 |
(二) 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 第73-78页 |
(三) 组织性参与的利弊分析 | 第78-82页 |
第三章 行政参与主体的法律地位 | 第82-106页 |
一、比较法的分析 | 第82-87页 |
(一) 法律称谓及立法方式 | 第82-83页 |
(二) 不同的法律表述 | 第83-85页 |
(三) 共通的法律规定 | 第85-87页 |
二、行政相对人 | 第87-96页 |
(一) 行政相对人概念的提出 | 第87-89页 |
(二) 行政相对人的涵义 | 第89-91页 |
(三) 行政相对人的意义 | 第91-96页 |
三、行政相关人 | 第96-104页 |
(一) 行政相关人概念的提出 | 第96-99页 |
(二) 行政相关人的涵义 | 第99-100页 |
(三) 行政相关人的意义 | 第100-104页 |
四、行政相对人与相关人的比较 | 第104-106页 |
(一) 关联性 | 第104-105页 |
(二) 相异性 | 第105-106页 |
第四章 行政参与主体的权利 | 第106-129页 |
一、行政参与权的性质 | 第106-113页 |
(一) 行政参与权是政治权利 | 第106-107页 |
(二) 行政参与权是公法权利 | 第107-111页 |
(三) 行政参与权是程序权利 | 第111-113页 |
二、行政参与权的内容 | 第113-120页 |
(一) 发起权 | 第113-115页 |
(二) 知情权 | 第115-116页 |
(三) 表达权 | 第116-117页 |
(四) 获平等对待权 | 第117-118页 |
(五) 防御权 | 第118-120页 |
三、行政参与权的作用机制 | 第120-129页 |
(一) 参与与配合 | 第120-122页 |
(二) 监督与制约 | 第122-125页 |
(三) 抗辩与申诉 | 第125-129页 |
第五章 行政参与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 | 第129-163页 |
一、参与资格的制度保障 | 第129-145页 |
(一) 利害关系人制度 | 第129-137页 |
(二) 共同代理人制度 | 第137-138页 |
(三) 公益代表人制度 | 第138-142页 |
(四) 起诉资格制度 | 第142-145页 |
二、参与权利的制度保障 | 第145-150页 |
(一) 权利宣示制度 | 第145-148页 |
(二) 规范转化制度 | 第148-149页 |
(三) 公力救济制度 | 第149-150页 |
三、对应义务的制度规范 | 第150-163页 |
(一) 义务明示制度 | 第150-152页 |
(二) 程序规范制度 | 第152-160页 |
(三) 责任监督制度 | 第160-163页 |
结语 | 第163-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5页 |
致谢 | 第175-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7-1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