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导论第14-30页
 一 选题来源与意义第14-17页
 二 课题研究现状综述第17-25页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5-27页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7-30页
第一章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理论渊源及主要特征第30-61页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理论渊源第30-49页
  一 传统理想观第30-37页
  二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观第37-41页
  三 毛泽东的理想主义情怀第41-49页
 第二节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主要特征第49-61页
  一 爱国情怀第50-53页
  二 革命意志第53-56页
  三 牺牲精神第56-61页
第二章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全面建构第61-83页
 第一节 革命理想主义的崇高品格第61-66页
  一 革命史诗与革命理想主义第61-64页
  二 崇高之美:革命史诗的美学风格第64-66页
 第二节 革命理想主义的正面表达第66-74页
  一 革命理想主义的崇高信仰第66-69页
  二 革命理想主义的献身激情第69-72页
  三 革命理想主义的乐观情感第72-74页
 第三节 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第74-83页
  一 完美的英雄第74-77页
  二 革命新女性第77-83页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民间欢歌第83-107页
 第一节 革命理想主义的民间叙事第84-89页
  一 革命理想主义的传奇性表达第84-87页
  二 革命理想主义的狂欢化特征第87-89页
 第二节 革命理想主义对传统道德的升华第89-99页
  一 从血脉亲情到革命恩情第89-92页
  二 从江湖义气到革命情谊第92-94页
  三 从才子佳人到革命伴侣第94-99页
 第三节 革命理想主义对民间形象的塑造第99-107页
  一 充满民间情趣的英雄形象第100-103页
  二 革命理念对民间英雄形象的规范第103-107页
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光芒照耀下的个体成长第107-131页
 第一节 个性解放与个体成长的发展道路第107-114页
  一 个性启蒙的开端第107-110页
  二 由个体解放到群体理想第110-114页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革命选择第114-121页
  一 浓缩的精神成长史第115-119页
  二 向革命理想的阪依第119-121页
 第三节 农民阶级的精神觉醒第121-131页
  一 个体成长过程与革命历史记忆第122-127页
  二 现代革命理想对个体复仇意识的置换第127-131页
第五章 生生不息的理想主义光芒第131-151页
 第一节 新时代理想主义的价值确认与意义阐释第131-138页
  一 新时代理想主义作品的表层特征第132-136页
  二 新时代理想主义作品的深层内涵第136-138页
 第二节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价值和意义第138-145页
  一 一个时代的理想追求第138-140页
  二 不可复制的理想情怀第140-142页
  三 对新时代理想观的影响第142-145页
 第三节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局限和反思第145-151页
  一 理性的缺失第145-147页
  二 “大精神”对“小个体”的遮蔽第147-149页
  三 理想阐释方式的模式化第149-151页
结语 重拾理想:我们的勇气和责任第151-156页
 一 直面革命理想第151-153页
 二 新的理想征程第153-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4-16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40年代后半期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剧本论
下一篇:君临之侧,闺怨之外—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