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理论的企业知识转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内容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场理论概述 | 第18-21页 |
·信息场 | 第18页 |
·知识场 | 第18-19页 |
·组织中的场 | 第19页 |
·三种场的关系 | 第19-21页 |
·企业知识转移概述 | 第21-24页 |
·知识 | 第21页 |
·知识转移 | 第21-22页 |
·企业知识转移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场理论与企业知识转移 | 第24-28页 |
·企业中的场 | 第24-25页 |
·企业中场的特性 | 第24页 |
·企业中场的分类 | 第24-25页 |
·场中的企业知识转移 | 第25-28页 |
·场中企业知识转移的本质 | 第26页 |
·场中企业知识转移的范围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基于场理论的企业知识转移动力和影响因素 | 第28-34页 |
·基于场理论的企业知识转移动力 | 第28-29页 |
·主观动力 | 第28页 |
·客观动力 | 第28-29页 |
·两者之间关系 | 第29页 |
·基于场理论的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 第29-34页 |
·场本身的因素 | 第29-31页 |
·场中知识主体的因素 | 第31-32页 |
·场中所转移知识的因素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基于场理论的企业知识转移模式 | 第34-46页 |
·基于知识主体数量的企业知识转移模式 | 第34-41页 |
·一对一的企业知识转移模式 | 第34-36页 |
·一对多的企业知识转移模式 | 第36-37页 |
·多对一的企业知识转移模式 | 第37-39页 |
·多对多的企业知识转移模式 | 第39-41页 |
·基于知识转移路径的企业知识转移模式 | 第41-46页 |
·直接的知识转移 | 第42-43页 |
·间接的知识转移 | 第43-4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研究总结 | 第46页 |
·研究不足 | 第46页 |
·研究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