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导言第12-3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2-17页
  (一) 现实背景第12-14页
  (二) 理论背景第14-16页
  (三) 个人教育实践经验第16-17页
 二、相关研究述评第17-27页
  (一) 德育作用有限论第17-24页
  (二) “美德是否可教”第24-27页
  (三) 认识的不足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27页
 三、研究的思路第27-39页
  (一)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问题第27-29页
  (二) 研究思路第29-34页
  (三) 研究过程第34-39页
第一章 学校德育“万能”还是“无能”:历史与现实的反思第39-67页
 一、“道德教育万能论”第40-48页
  (一) 西方的“道德教育万能论”第40-43页
  (二) 中国的“道德教育万能论”第43-48页
 二、“道德教育无用论”第48-51页
  (一) 西方的“道德教育无用论”第49-50页
  (二) 中国的“道德教育无用论”第50-51页
 三、历史的反思第51-62页
  (一) 卓越的贡献与认识的不足第51-57页
  (二) 历史的反思:走出神话回归本真第57-62页
 四、德育功能认识论的转变第62-67页
  (一) 德育功能认识:从泛化到本质第62-65页
  (二) 德育功能认识:适应性与超越性并存第65-67页
第二章 德育的地位与德育的有限作用第67-89页
 一、德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及其有限作用第67-71页
  (一) 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及其核心作用第67-68页
  (二) 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及其有限作用第68-71页
 二、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变化及其有限作用第71-82页
  (一) 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由什么决定?第71-73页
  (二) 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变化第73-82页
 三、德育在个体道德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其有限作用第82-89页
  (一) 学校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惟一影响源吗?第82-86页
  (二) 德育对儿童道德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吗?第86-89页
第三章 德育结构与德育的限度(上):德育手段的有限性第89-121页
 一、学校德育内容的作用限度第89-104页
  (一) 规约的道德价值之于生活价值的多元性之局限第90-95页
  (二) 封闭、稳定的德育内容之于生活流变性之局限第95-99页
  (三) 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意义之于现代生活的局限第99-102页
  (四) 过分狭隘的德育内容之不利教育影响第102-104页
 二、学校德育方法的作用限度第104-113页
  (一) 人类实践活动方法之一般局限性分析第105-106页
  (二) 德育活动方法之特殊性与局限性分析第106-113页
 三、一点现实的思考与启示:“美德可教”之限度第113-121页
  (一) 道德的境域性与个体性第114-117页
  (二) 道德的“知”“行”合一第117-119页
  (三) 间接道德经验作用有限第119-121页
第四章 德育结构与德育的限度(下):教师的道德影响限度第121-133页
 一、教师自身素质与其德育影响限度第121-127页
  (一) 教师德育素质的内涵第121-122页
  (二) 教师的德育影响限度第122-127页
 二、外在制约条件与教师的影响限度第127-129页
  (一) 教师的德育影响取决于学校的支持程度第127页
  (二) 教师的德育影响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第127-129页
 三、一点现实的思考与启示:教师──走下道德权威的圣坛第129-133页
  (一) 教师:道德学习者而非道德权威第129-131页
  (二) 提升教师道德生活质量 提升教师道德影响力第131-133页
第五章 德育影响特点与德育的有限作用第133-152页
 一、隐性影响与德育的有限作用第133-134页
 二、延时性影响与德育的有限作用第134-141页
  (一) 什么是德育的延时性效果?第134-136页
  (二) 延时性效果在德育各功能中的体现第136-141页
 三、负效应与德育的有限作用第141-150页
  (一) 关于教育负效应的内涵的研究第141-142页
  (二) 两种教育现象的负面德育效应第142-150页
 四、一点现实的思考与启示:德育追求实效,更要注重过程第150-152页
  (一) 德育实际功效与德育的期望永远存在差距第150-151页
  (二) 道德教育应该重过程而不是唯结果论成败第151-152页
第六章 有限的道德生活与有限的道德教养第152-160页
 一、学校:学生的特殊道德生活第152-156页
  (一) 社会:个体的日常道德生活与道德发展第153-154页
  (二) 学校:学生的特殊道德生活及道德影响第154-156页
 二、学校德育:有限的道德生活养成学生有限的道德素质第156-160页
  (一) 有限的道德经验第156-157页
  (二) 非自主的道德情感第157页
  (三) 不稳定的道德行为第157-158页
  (四) 社会生活的影响合力强于学校影响力第158-160页
结语第160-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3页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一览第173-174页
后记第174-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现场总线的电动执行控制系统的研制
下一篇:多药耐药基因转染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对化疗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