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绪论 | 第11-22页 |
| 1 汉语谓词同义词辨析理论:现状与反思 | 第11-19页 |
| 2 谓词同义词辨析理论的新动向 | 第19-22页 |
| 第一章 语义角色视角下的谓词同义词辨析 | 第22-50页 |
| 1 语义角色与谓词组合能力和组合关系描写框架的构建 | 第22-33页 |
| 2 基于语义角色的谓词同义词辨析 | 第33-36页 |
| 3 基于该框架的谓词同义词辨析的优势与不足 | 第36-46页 |
| 4 基于语料调查的实证方法 | 第46-50页 |
| 第二章 谓词同义词的语法功能差异 | 第50-75页 |
| 1 不同词性的同义词的句法功能差异 | 第51-53页 |
| 2 相同词性的谓词同义词的句法功能的差异 | 第53-68页 |
| 3 句型句式的差异 | 第68-75页 |
| 第三章 谓词同义词语义角色差异 | 第75-104页 |
| 1 语义角色数目差异 | 第76-87页 |
| 2 语义角色关系的差异 | 第87-95页 |
| 3 语义角色的重合情况的差异 | 第95-101页 |
| 4 语义角色的默认值的差异 | 第101-104页 |
| 第四章 谓词同义词相同角色关系下的语义属性差异 | 第104-136页 |
| 1 语义属性 | 第104-109页 |
| 2 语义角色的类型范畴差异 | 第109-123页 |
| 3 语义角色的其他语义属性差异 | 第123-134页 |
| 4 语义属性描写度的把握 | 第134-136页 |
| 第五章 现代汉语的存在义的同义表达手段 | 第136-148页 |
| 1 对存在句的范围界定和结构分析 | 第136-138页 |
| 2 表达存在义的同义词 | 第138-144页 |
| 3 表达存在义的语法手段 | 第144-146页 |
| 4 结论 | 第146-148页 |
| 简单的结语 | 第148-151页 |
| 附录:本文所论及的谓词同义词词组 | 第151-1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6-162页 |
| 后记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