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客家学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客家宗族研究 | 第11-13页 |
(三) 客家宗族的教育习俗研究 | 第13-14页 |
三、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四、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8页 |
一、宗族 | 第18-20页 |
二、教育习俗 | 第20-24页 |
三、宗族的教育习俗 | 第24-28页 |
(一) 定义 | 第24-25页 |
(二) 特征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东华村张氏宗族 | 第28-41页 |
第一节 东华村概况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张氏宗族 | 第31-41页 |
一、历史——帝王裔孙,清河源脉 | 第31-32页 |
二、宗族教育文化 | 第32-35页 |
(一) “化孙公”现象 | 第32-33页 |
(二) “化孙公”宗族教育文化 | 第33-35页 |
三、竞争中的紫金张氏宗族 | 第35-41页 |
(一) 宗族简介 | 第35-36页 |
(二) 宗族组织 | 第36-40页 |
(三) 宗族内外关系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张氏宗族的教育习俗 | 第41-87页 |
第一节 张氏宗族的教育习俗的现状调查 | 第41-70页 |
一、仪式教育 | 第41-48页 |
(一) 祭祖仪式 | 第41-45页 |
(二) 哭嫁仪式 | 第45-48页 |
二、族谱教育 | 第48-57页 |
(一) 信仰 | 第48-52页 |
(二) 伦理道德——孝、忍、和 | 第52-54页 |
(三) 功名 | 第54-57页 |
三、故事教育 | 第57-62页 |
(一) 紫金老家的故事 | 第57-58页 |
(二) 东华村的故事 | 第58-59页 |
(三) 祖辈们的故事 | 第59-62页 |
四、俗语教育 | 第62-67页 |
(一) 关于做人方面 | 第63-64页 |
(二) 关于做事方面 | 第64-65页 |
(三) 关于读书方面 | 第65-66页 |
(四) 关于教育方而 | 第66-67页 |
五、山歌教育 | 第67-70页 |
第二节 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功能意义 | 第70-75页 |
一、宗族整体层面 | 第70-72页 |
(一) 在思想上 | 第71页 |
(二) 在组织上 | 第71页 |
(三) 在制度上 | 第71-72页 |
二、个人层面 | 第72-75页 |
(一) 情感归属 | 第72页 |
(二) 价值观培养 | 第72-73页 |
(三) 道德教化 | 第73页 |
(四) 交际能力锻炼 | 第73-74页 |
(五) 行为控制 | 第74页 |
(六) 人格塑造 | 第74-75页 |
第三节 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影响因素及变化 | 第75-87页 |
一、教育主体 | 第75-79页 |
二、教育内容 | 第79-80页 |
三、教育方式 | 第80-82页 |
四、教育环境 | 第82-87页 |
(一) 宗族内部 | 第82-84页 |
(二) 宗族外部 | 第84-87页 |
第四章 宗族的教育习俗思考 | 第87-103页 |
第一节 启示 | 第87-99页 |
一、宗族 | 第87-91页 |
(一) 从宗族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宗族现象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 第87-88页 |
(二) 从宗族的功能意义上讲,宗族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 第88-91页 |
二、宗族的教育习俗 | 第91-97页 |
(一) 从教育的目的上看,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及其实际而展开 | 第91-92页 |
(二) 从教育的实现途径上看,成功的教育必然是“全身性”的教育 | 第92-94页 |
(三) 从教育的发展机制上看,教育文化的革新必须要处理好与母体文化的关系 | 第94-95页 |
(四) 从教育的传承机制上看,还需要注意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 第95-97页 |
三、宗族与客家文化——宗族是客家文化存在的物质现象,是客家文化的载体 | 第97-98页 |
四、宗族的教育习俗与客家文化——宗族的教育习俗是客家宗族文化的传承机制 | 第98-99页 |
第二节 出路 | 第99-103页 |
一、关于宗族的改造 | 第100-101页 |
(一) 积极层面上 | 第100-101页 |
(二) 消极层面上 | 第101页 |
二、关于宗族的教育习俗的发展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附录 | 第107-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2-123页 |
后记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