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同伴交往现状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崂山第二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言 | 第8-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 第10-11页 |
一、研究的框架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关于“同伴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二、关于“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理论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历史与现状 | 第19-24页 |
第一节 内高班的举办与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崂山二中内高班概况 | 第20-24页 |
第二章 内高班同伴关系现状调查 | 第24-54页 |
第一节 内高班学生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 第24-33页 |
一、内高班学生社会人口特征调查 | 第24-26页 |
二、内高班学生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 第26-33页 |
第二节 内高班学生同伴交往调查分析 | 第33-54页 |
一、同伴交往的定向阶段 | 第33-44页 |
二、同伴交往的质量 | 第44-48页 |
三、同伴交往的技巧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 第48-54页 |
第三章 内高班同伴交往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61页 |
第一节 归因理论 | 第54-56页 |
一、归因及归因方式 | 第54-55页 |
二、交往归因 | 第55页 |
三、交往归因的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内高班学生同伴交往归因分析 | 第56-61页 |
一、空间距离 | 第56页 |
二、时间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三、人际吸引 | 第57页 |
四、知识和技能 | 第57-58页 |
五、评价和应对方式 | 第58页 |
六、文化距离 | 第58-59页 |
七、族群认同 | 第59页 |
八、偏见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1-67页 |
第一节 内高班同伴交往的阶段特征及教育对策的提出 | 第61-65页 |
一、内高班同伴交往的阶段特征 | 第61-63页 |
二、教育对策的提出 | 第63-65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