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

近代中国人治、法治的冲突与嬗变

内容提要第1-8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研究现状第9-18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9-16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论文的核心观点、基本内容和写作思路第18-20页
第2章 人治、法治及相关概念界定第20-34页
   ·人治和法治提法探源第20-22页
   ·法治及其与法制、宪政的关系第22-30页
     ·法治概念的界定第22-26页
     ·法治与法制第26页
     ·法治与宪政第26-28页
     ·法治与民主第28-30页
   ·人治及其相关问题第30-34页
     ·人治的概念及本质特征第30页
     ·人治的历史根源第30-34页
第3章 晚清:西方法治观念与中国实际的衔接第34-70页
   ·对外部世界由表及里的认识第34-45页
     ·千年人治亮起红灯第34-35页
     ·先进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第35-42页
     ·西方宪政法理在中国的传播第42-45页
   ·由国学接引西学的方案设计第45-55页
     ·先进中国人对专制人治的抨击第45-50页
     ·由国学接引西学的新方案设计第50-55页
   ·“变”与“不变”的交锋第55-59页
     ·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较量第55-57页
     ·革命民主派与立宪派的交锋第57-59页
   ·极为有限的法治尝试第59-70页
     ·建立君主立宪法治国的维新第59-62页
     ·晚清修律变制的实践第62-70页
第4章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法治的践行与挫折第70-114页
   ·以法治国成为社会共识第70-83页
     ·“中国当为法治国”第70-73页
     ·“夫国家治乱一系于法”第73-77页
     ·珍视法治原则第77-83页
   ·以法治国理论的构建第83-91页
     ·“法治是众人之治”第83-84页
     ·“法律者”“全国人民赖以保障”第84-86页
     ·“夫国会者”“法治之机枢”第86-89页
     ·“约法为民国之命脉”第89-91页
   ·人治逆流第91-102页
     ·“依法”挣脱法律束缚第91-94页
     ·毁法造法第94-98页
     ·回归人治第98-100页
     ·借法反法第100-102页
   ·对法治原则的文争与武卫第102-110页
     ·“面折廷争,不肯稍让”第102-103页
     ·“参议院万不可为政府之傀儡”第103-104页
     ·二次革命第104-107页
     ·护国战争第107页
     ·护法运动第107-110页
   ·名与实第110-114页
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法治的畸形发展第114-158页
   ·《六法全书》的编制——法律形式的现代化第114-123页
     ·宪法第115-116页
     ·民法第116-119页
     ·刑法第119-120页
     ·民事诉讼法第120-121页
     ·刑事诉讼法第121页
     ·行政法第121-123页
   ·“纸片法律”与实践——法治的变形第123-143页
     ·“左手予之,右手取之”——宪法与宪政的距离第123-129页
     ·“政由党出,民受党制”——党治与法治的冲突第129-139页
     ·“法无定规,权从人转”——人治与法治的矛盾第139-140页
     ·军权独大的权力结构——军权与法治的较量第140-143页
   ·清议检讨批判——社会对法治的追求第143-158页
第6章 近代中国实行法治的障碍探源第158-178页
   ·落后的经济基础和薄弱的阶级基础的制约第158-160页
   ·缺乏民主制度的保障第160-162页
   ·崇礼轻法的儒家学说的影响第162-165页
   ·上层社会权力崇拜和皇权心理的消极作用第165-169页
   ·下层民众极低的参政意识第169-173页
   ·动荡的内外部环境第173-178页
结论第178-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9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其成果第192-193页
后记第193-194页
中文摘要第194-197页
ABSTRACT第197-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张之洞《劝学篇》研究
下一篇: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