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时期(1860~1900年)论文

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张之洞《劝学篇》研究

内容提要第1-8页
绪论第8-22页
 一、选题之旨趣第8-9页
 二、研究现状第9-19页
  (一) 整体研究第9-17页
  (二) 分项研究第17-19页
 三、当前学界对《劝学篇》研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第19-20页
 四、论文的主要观点第20-22页
第一章 意在两线作战:《劝学篇》的诞生第22-37页
 一、开新“儒臣”张之洞第22-26页
 二、时代主流议题:变法自强第26-29页
 三、自强歧路第29-34页
  (一) “旧者不知通”第29-31页
  (二) “新者不知本”第31-34页
 四、《劝学篇》应时而出第34-37页
  (一) 《孔子改制考》与《劝学篇》的缘起第34-35页
  (二) 《劝学篇》的刊刻及进呈第35-37页
第二章 中体西用:《劝学篇》的主题第37-56页
 一、体用一源与体用两分第37-43页
  (一) 晚清语境下的“体”、“用”第37-38页
  (二) “牛体马用”说之谬误第38-41页
  (三) “西学中源”统合体用两分第41-43页
 二、“中体西用”论第43-50页
  (一) “中体”、“西用”的内涵第43-46页
  (二)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与“中体西用”第46-50页
 三、《劝学篇》邀得时誉第50-56页
  (一) “中体西用”是时代思潮第51-54页
  (二) “中体”与“西用”新解第54-55页
  (三) 融通“身心”与“世事”第55-56页
第三章 捍卫儒学道统第56-77页
 一、思想异端清理第56-72页
  (一) 儒教异端突起第56-60页
  (二) 正“本”清“源”第60-61页
  (三) 拒斥“民权”第61-67页
  (三) 不反对议院第67-71页
  (四) 张之洞的德治观第71-72页
 二、“君”、“国”合一第72-75页
  (一) 满汉关系与清廷政统的合法性第73-74页
  (二) 仁政与忠君第74-75页
 三、张之洞捍卫儒学道统的政治制度指向第75-77页
第四章 社会制度变革方略第77-94页
 一、求智第77-84页
  (一) 增长识见第78-80页
  (二) 改革教育第80-84页
 二、求富第84-88页
  (一) 发展工业第84页
  (二) 改造农商第84-85页
  (三) 开发矿产第85-87页
  (四) 修筑铁路第87-88页
 三、求强第88-91页
  (一) 参用西法练兵第88-89页
  (二) 认知西土兵法第89-90页
  (三) 军人之技与军人之本第90-91页
 四、求和第91-94页
  (一) 实力作后盾的外交理念第91-92页
  (二) 非攻教第92-94页
第五章 结语第94-112页
 一、非逻辑的历史存在——“中体”与“西用”关系新论第94-106页
  (一)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君主专制第95-97页
  (二) 议院与“君臣之纲”第97-102页
  (三) 西用与儒教第102-106页
 二、“中体西用”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的失败第106-108页
 三、《劝学篇》历史命运的背后——洋务派缺位与维新派越位第108-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第116-117页
中文摘要第117-119页
ABSTRACT第119-121页
后记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北方地区汉墓研究
下一篇:近代中国人治、法治的冲突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