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导论 | 第8-13页 |
| 1. 选题意义和缘由 | 第8页 |
| 2. 相关研究及综述 | 第8-10页 |
| 3.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 第10-11页 |
| 4. 论文架构和本文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在沪外资R&D机构发展概况 | 第13-23页 |
| 第一节 外资R&D机构综述 | 第13-15页 |
| 1. 外资R&D机构的定义 | 第13页 |
| 2. 外资R&D机构的类型 | 第13页 |
| 3. 外资R&D机构的发展阶段 | 第13-14页 |
| 4. 在沪外资R&D机构的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在沪外资R&D机构集中区域及其特点分析 | 第15-18页 |
| 1. 资源集聚型──以漕河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 | 第16-17页 |
| 2. 政府推动型──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 第17-18页 |
| 3. 中央商务区型──以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 第18页 |
| 第三节 外资R&D机构的投资背景分析 | 第18-23页 |
| 1. 外资R&D机构在华投资的共性因素 | 第18-19页 |
| 2. 外资R&D机构在沪投资的个性因素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在沪外资R&D机构发展效应分析 | 第23-28页 |
| 第一节 正面效应 | 第23-25页 |
| 1. 集聚科技资源 | 第23页 |
| 2. 促进技术转移 | 第23-24页 |
| 3. 活跃市场竞争 | 第24页 |
| 4. 提升创新能力 | 第24-25页 |
| 5. 传输管理知识 | 第25页 |
| 第二节 负面效应 | 第25-28页 |
| 1. 加剧本土人才外流 | 第25-26页 |
| 2. 导致技术逆向扩散 | 第26页 |
| 3. 加大本土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 | 第26页 |
| 4. 抑制本土企业发展空间 | 第26页 |
| 5. 加剧部门和区域间差异 | 第26-27页 |
| 6. 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上海市现有相关政策措施的分析 | 第28-37页 |
| 第一节 促进和规范外资R&D机构发展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 1. 促进和规范外资投资R&D领域的必要性 | 第28页 |
| 2. 促进和规范外资R&D机构发展的基本方式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上海市现有相关政策措施评介 | 第29-31页 |
| 1. 关于外商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的暂行规定 | 第29页 |
| 2. 关于外商投资设立R&D机构的暂行规定的补充通知 | 第29-30页 |
| 3. 上海市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若干意见 | 第30页 |
| 4. 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暂行规定、关于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暂行规定的若干实施意见 | 第30-31页 |
| 5. 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 第31页 |
| 第三节上海市政府与在沪外资R&D机构沟通机制评介 | 第31-33页 |
| 1. 政府与外资R&D机构的沟通机制 | 第31页 |
| 2. 政府与外资R&D机构的深层合作 | 第31-32页 |
| 3. 非营利组织与外资R&D机构的管理 | 第32-33页 |
| 第四节 上海市现行外资R&D机构发展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 1. 政策配套不完善 | 第33页 |
| 2. 缺乏政策协调机构 | 第33-34页 |
| 3. 缺乏整体规划 | 第34-35页 |
| 4. 大学与R&D机构、本地企业与R&D机构之间缺乏互动发展 | 第35页 |
| 5. 外商在R&D机构与上海产业发展存在目标偏差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完善上海市外资R&D机构发展与管理的政策思考 | 第37-43页 |
| 第一节 完善上海市外资R&D机构发展与管理的基本思路 | 第37页 |
| 1. 变重叠为协同,变缺失为补足 | 第37页 |
| 2. 促量变转质变 | 第37页 |
| 3. 增强产业研发的外溢效应 | 第37页 |
| 第二节 完善上海市外资R&D机构发展和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37-43页 |
| 1. 注重政策配套,完善政策体系 | 第38页 |
| 2. 建立协调机构,实现部门互动 | 第38-39页 |
| 3. 制定整体规划引导,实现区域错层发展 | 第39-40页 |
| 4. 促进大学、本地企业、科研院所与R&D机构的协作 | 第40-41页 |
| 5. 扶持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内R&D机构的发展 | 第41-43页 |
| 结束语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附录 | 第48-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