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导论 从线性确定向非线性突变的网络组织转化 | 第12-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范畴 | 第13-14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教学网络组织系统研究的理论诉求 | 第17-41页 |
一、知识与知识组织源究 | 第18-24页 |
(一) 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知识组织—“教学目标”视角 | 第18-22页 |
(二) 人类学与心理学领域的知识组织—“知识分类”视角 | 第22-24页 |
二、教学组织设计与非线性教学设计的提出 | 第24-31页 |
(一) 两种教学组织方式 | 第25-27页 |
(二) 教学系统非线性思维的提出 | 第27-29页 |
(三) 非线性教学源究 | 第29-31页 |
三、网络组织系统与内化教学设计的提出 | 第31-41页 |
(一) 组织及网络组织研究述评 | 第31-37页 |
(二) 网络组织系统与教学自组织系统 | 第37-41页 |
第二章 教学网络组织系统的基本假设 | 第41-60页 |
一、问题假设 | 第41-48页 |
(一) 关于知识的问题假设 | 第42-43页 |
(二) 关于认知的问题假设 | 第43-44页 |
(三) 关于教学与学习的问题假设 | 第44-46页 |
(四) 关于教师与学生的问题假设 | 第46-48页 |
(五) 关于教材加工的问题假设 | 第48页 |
二、理论假设 | 第48-60页 |
(一) 教学网络组织系统建构的逻辑生长点是知识性问题 | 第48-51页 |
(二) 知识系统是教学系统的土壤 | 第51-57页 |
(三) 教学系统是学习系统的助推剂 | 第57-59页 |
(四) 学习系统是认知系统的加速器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教学横向组织系统中的知识结构元 | 第60-90页 |
一、知识分类的标准 | 第60-62页 |
二、教学系统中的知识分类 | 第62-86页 |
(一) 教材主编的文本知识 | 第62-68页 |
(二) 教师教学的情境知识 | 第68-76页 |
(三) 学生学习的加工知识 | 第76-81页 |
(四) 学生内化的背景知识 | 第81-86页 |
三、知识分类结构元原理 | 第86-90页 |
(一) 人类知识教学的结构方向指引性—知识结构教学原理 | 第86-88页 |
(二) 个体知识结构的互动扩展主题性—认知解构与建构理论 | 第88-90页 |
第四章 教学纵向组织系统中的逻辑序 | 第90-110页 |
一、知识逻辑 | 第90-95页 |
(一) 教学知识的表征 | 第91-94页 |
(二) 筛选教学知识的条件 | 第94-95页 |
二、教学逻辑 | 第95-100页 |
(一) 教学导入—促使人本相遇 | 第96-97页 |
(二) 教学讲授—促使师生相交 | 第97-99页 |
(三) 教学反馈—促使师生相融 | 第99-100页 |
三、学习逻辑 | 第100-104页 |
(一) 来自学习理论的启示 | 第100-102页 |
(二) 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策略 | 第102-104页 |
四、认知逻辑 | 第104-110页 |
(一) 良好认知结构的特征 | 第105-106页 |
(二) 良好的认知组织方式—概念图 | 第106-110页 |
第五章 教学组织系统中的逻辑转化 | 第110-129页 |
一、教学组织系统逻辑转化的本质 | 第110-113页 |
(一) 教学系统逻辑转化是基于教学视角的转化 | 第111页 |
(二) 教学系统逻辑转化是基于学科特色的转化 | 第111-112页 |
(三) 教学系统逻辑转化是基于设计点的转化 | 第112页 |
(四) 教学系统逻辑转化是基于思维点的转化 | 第112-113页 |
(五) 教学系统逻辑转化是基于高潮点的转化 | 第113页 |
二、教学组织系统中的逻辑转化程式 | 第113-125页 |
(一) 知识逻辑向教学逻辑的转化 | 第114-117页 |
(二) 教学逻辑向学习逻辑的转化 | 第117-120页 |
(三) 学习逻辑向认知逻辑的转化 | 第120-125页 |
三、教学组织系统逻辑转化原理 | 第125-129页 |
(一) 教学系统逻辑转化的有序性原理 | 第125-126页 |
(二) 教学系统逻辑转化的有效性原理 | 第126-129页 |
第六章 教学系统中的网络组织 | 第129-142页 |
一、教学系统网络组织的特性 | 第129-139页 |
(一) 多极合作关系 | 第130-133页 |
(二) 非线性结构方式 | 第133-137页 |
(三) 创新思维品质 | 第137-139页 |
二、教学系统中的网络类型 | 第139-142页 |
(一) 知识网络 | 第139页 |
(二) 问题网络 | 第139-140页 |
(三) 教学网络 | 第140页 |
(四) 学习网络 | 第140-141页 |
(五) 认知网络 | 第141-142页 |
第七章 教学网络组织系统的个案评析 | 第142-155页 |
一、主题内涵 | 第142-143页 |
二、知识网络及其价值的个案评析 | 第143-146页 |
三、网络师生关系的个案评析 | 第146-149页 |
四、网络教学设计思想的个案评析 | 第149-155页 |
第八章 教学网络组织系统的原理归结 | 第155-175页 |
一、教学网络组织基于知识网络的随机通达性原理 | 第156-159页 |
(一) 知识结构的网络发展方向所指向的随机性—信息加工组织理论 | 第156-158页 |
(二) 知识结构网络发展方式所指向的多开端性—认知弹性理论 | 第158-159页 |
二、教学网络组织基于问题网络的自组织有序性原理 | 第159-162页 |
(一) 内化教学设计所指向的有序性与平衡性 | 第160-161页 |
(二) 内化教学所指向的无序性与非平衡性 | 第161-162页 |
(三) 内化教学所指向的开放性与发展性 | 第162页 |
三、教学网络组织基于教学网络的概念图简化原理 | 第162-167页 |
(一) 师本对话过程中的文本概念图 | 第164-165页 |
(二) 师生交往过程中的人际概念图 | 第165-166页 |
(三) 生生交往过程中的反思概念图 | 第166-167页 |
四、教学网络组织基于主体网络的多极合作原理 | 第167-170页 |
(一) 教学过程结构元横向转化中的“多极合作” | 第168-169页 |
(二) 教学过程活动序纵向递进中的“多极合作” | 第169-170页 |
五、教学网络组织基于认知网络的拓展性原理 | 第170-175页 |
(一) 基于缄默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拓展活动 | 第171-172页 |
(二) 基于师生资源整合过程中的拓展活动 | 第172-175页 |
结束语 | 第175-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8页 |
后记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