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依据和背景 | 第11页 |
·后奥运旅游效应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 第11页 |
·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使人力资源成为发展关键 | 第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2-15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旅游从业人员的概念和构成 | 第15-16页 |
·旅游从业人员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旅游从业人员的构成划分 | 第15-16页 |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人员素质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的国内外发展 | 第17-18页 |
·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国外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 | 第18-19页 |
·国内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 | 第19-20页 |
·国内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开发研究 | 第20-21页 |
·后奥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研究 | 第21页 |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3 后奥运旅游效应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 | 第23-31页 |
·后奥运旅游效应研究 | 第23-26页 |
·经济效应 | 第23页 |
·环境效应 | 第23-24页 |
·产业效应 | 第24-25页 |
·社会效应 | 第25页 |
·联动效应 | 第25-26页 |
·后奥运旅游效应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影响分析 | 第26-31页 |
4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测评模型设计 | 第31-45页 |
·测评指标的筛选 | 第31-37页 |
·筛选原则 | 第31-32页 |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素库建立 | 第32-33页 |
·基于因子分析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筛选 | 第33-37页 |
·测评指标的加权和赋分 | 第37-39页 |
·层次分析法对测评指标加权 | 第37-38页 |
·测评指标的赋分 | 第38-39页 |
·评价中心技术在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测评中的应用 | 第39-45页 |
·评价中心的应用依据 | 第39-40页 |
·情景演练工具的选择 | 第40-41页 |
·测评模型的整合 | 第41-42页 |
·测评模型的质量检验 | 第42-45页 |
5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体系构建 | 第45-65页 |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职能管理 | 第45-55页 |
·积极引入高素质旅游人才 | 第46-48页 |
·细化员工培训 | 第48-50页 |
·完善员工考核办法 | 第50-52页 |
·实施双向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无边界职业生涯模式建设 | 第53-55页 |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环境营造 | 第55-60页 |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 | 第55-56页 |
·建设知识共享机制 | 第56-58页 |
·发展二元创新组织 | 第58-60页 |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组织建设 | 第60-65页 |
·深化改造组织体系 | 第60-61页 |
·逐步健全管理制度 | 第61-65页 |
6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测评与提升实证研究 | 第65-73页 |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测评实证 | 第65-70页 |
·主(协)办城市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测评实证研究——以国旅为例 | 第65-68页 |
·其他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测评实证研究——以戴斯为例 | 第68-69页 |
·与较高水平旅游企业的员工素质对比分析——以港中旅为参照 | 第69-70页 |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实证 | 第70-73页 |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体系应用的基本情况 | 第70-72页 |
·人员素质提升体系在旅游业应用的显著效果 | 第72-7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研究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创新之处 | 第74-75页 |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Ⅰ:后奥运中国旅游形象调查问卷 | 第81-83页 |
附录Ⅱ:后奥运旅游从员素质要素调查问卷 | 第83-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