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粉离合器的汽车起步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8页 |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自动变速器国外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自动变速器国内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离合器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23-2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汽车起步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51页 |
·引言 | 第28页 |
·磁粉离合器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 第28-32页 |
·磁粉离合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8-30页 |
·磁粉离合器的特性 | 第30-32页 |
·发动机速度特性测试及其数学模型建立 | 第32-44页 |
·BP 神经网络及改进 | 第33-34页 |
·发动机速度特性估计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车辆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4-47页 |
·车辆起步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汽车起步过程磁粉离合器优化控制研究 | 第51-73页 |
·引言 | 第51页 |
·汽车起步离合器接合过程及控制要求 | 第51-55页 |
·汽车起步离合器接合过程 | 第51-52页 |
·汽车起步离合器接合控制要求 | 第52-55页 |
·汽车起步离合器控制参数的选择 | 第55-57页 |
·汽车起步离合器接合控制策略 | 第57-59页 |
·离合器接合过程粒子群优化模糊量化因子控制算法 | 第59-68页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60-64页 |
·粒子群算法优化模糊量化因子 | 第64-68页 |
·汽车起步工况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磁粉离合器接合过程励磁电流跟踪控制研究 | 第73-87页 |
·引言 | 第73页 |
·磁粉离合器驱动电路的数学模型 | 第73-75页 |
·PID 控制器的整定方法 | 第75-78页 |
·Ziegler-Nichols 整定方法 | 第75页 |
·ISTE 最优整定方法 | 第75-76页 |
·临界灵敏度法 | 第76页 |
·基于增益优化的整定法 | 第76-78页 |
·RBF 神经网络模型 | 第78-81页 |
·基于RBF 神经网络整定PID 参数的控制方法 | 第81-83页 |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磁粉离合器电子控制单元的设计 | 第87-105页 |
·引言 | 第87页 |
·传感器选用及其信号特征 | 第87-88页 |
·电子控制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 第88-98页 |
·单片机的选型 | 第90-92页 |
·脉冲量信号输入电路 | 第92-93页 |
·模拟量信号输入电路 | 第93页 |
·开关量信号输入电路 | 第93-94页 |
·电源管理 | 第94-95页 |
·CAN 通讯模块 | 第95-96页 |
·串行通信电路 | 第96页 |
·磁粉离合器驱动控制电路 | 第96-98页 |
·控制系统程序结构 | 第98-101页 |
·控制单元的抗干扰措施 | 第101-104页 |
·硬件电路的抗干扰措施 | 第101-102页 |
·系统软件的抗干扰措施与故障诊断技术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105-113页 |
·台架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105-106页 |
·路试辅助测试系统的开发 | 第106-107页 |
·路试结果及分析 | 第107-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