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概述 | 第12-20页 |
(一) 有效教学提出的背景 | 第12页 |
(二) 有效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 第12-13页 |
1. 有效教学的定义 | 第12页 |
2. 有效教学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三) 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 第13-14页 |
1. 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 | 第13页 |
2. 判断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 | 第13-14页 |
3. 有效教学行为的主要特点 | 第14页 |
(四)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1.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 | 第14页 |
2. 影响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 第14-15页 |
(五)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20页 |
1. 国外研究的基本情况 | 第15-17页 |
2. 国内研究的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情况说明 | 第20-23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切入点 | 第20-21页 |
1.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2. 研究的切入点 | 第20-2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21页 |
1. 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21页 |
2. 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 第21页 |
(三) 研究的基础和主要方法 | 第21-23页 |
1. 研究的基础 | 第21-22页 |
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2-23页 |
三、“聚焦学生、以人为本”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 第23-33页 |
(一) 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页 |
2.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 第23页 |
3.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 | 第23-24页 |
4. 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24页 |
(二)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基本特征及注意事项 | 第24-26页 |
1. 引导与帮助 | 第24-25页 |
2. 创境与设疑 | 第25页 |
3. 反馈与调控 | 第25页 |
4. 尊重与赞赏 | 第25页 |
5. 精讲与精练 | 第25-26页 |
6. 分层与异步 | 第26页 |
7. 反思与改进 | 第26页 |
(三) 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 第26-28页 |
1. 主要特点 | 第26-27页 |
2. 具体方法及要求 | 第27-28页 |
(四) 确保学生有效参与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 第28-30页 |
1. 主要特点 | 第28-29页 |
2. 具体方法及要求 | 第29-30页 |
(五) 注重学生情感与体验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 第30-31页 |
1. 主要特点 | 第30页 |
2. 具体方法和要求 | 第30-31页 |
(六) 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 第31-33页 |
1. 主要特点 | 第31页 |
2. 具体方法和要求 | 第31-33页 |
四、我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情况 | 第33-48页 |
(一)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改进的背景分析 | 第33-35页 |
1. 教师及教学管理现状 | 第33页 |
2. 学生概况及学情分析 | 第33-34页 |
3.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改进的主要要求 | 第34-35页 |
(二)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改进的具体措施及依据 | 第35-37页 |
1. 构建“生命课堂”,确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主线 | 第35-36页 |
2. 开展课堂观察,明确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36页 |
3. 讲练结合、周周清,细化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检测方法 | 第36-37页 |
4. 推行学生操行考评,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和必要条件 | 第37页 |
(三)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在教学改进的运用及成效 | 第37-39页 |
1.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在教学改进的运用 | 第37-38页 |
2.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在教学改进的成效 | 第38-39页 |
(四)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案例分析及点评 | 第39-48页 |
1. “设计情景,活化课堂”教学实录及分析点评 | 第39-42页 |
2. “《故都的秋》”课例及分析点评 | 第42-46页 |
3. 数学“圆锥曲线”教学设计及分析点评 | 第46-48页 |
五、提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 第48-53页 |
(一) 以生为本,更新教育理念 | 第48-49页 |
1. 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 第48页 |
2. 重新审视课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 | 第48页 |
3.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 | 第48-49页 |
4. 鼓励教师认真执教,终身学习 | 第49页 |
(二) 强化有效教学的微技能培训 | 第49-50页 |
1. 加强学校有效教学领导力的建设 | 第49页 |
2. 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改进教学策略 | 第49-50页 |
3.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名师引领,自成风格 | 第50页 |
(三) 营造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 第50-51页 |
1.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师生和谐相处 | 第50页 |
2. 管教管导,守土有责,全员德育 | 第50-51页 |
3. 放下架子,宽容悦纳,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 第51页 |
(四) 建立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 第51-53页 |
1. 开放课堂,加大听课力度 | 第51页 |
2. 开展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活动,加强教学研究 | 第51页 |
3. 实施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 | 第51页 |
4. 评价的质量标准要科学 | 第51-52页 |
5. 建立评价结果与教师发展相结合的反馈机制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