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创新 | 第11-12页 |
第2章 盈余管理概述 | 第12-18页 |
·盈余管理的界定 | 第12-13页 |
·盈余管理的基本类型 | 第13-14页 |
·收益最大化 | 第13页 |
·收益最小化 | 第13页 |
·收益平滑 | 第13页 |
·收益清洗 | 第13-14页 |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区别 | 第14-15页 |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契约理论 | 第15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5-16页 |
·动态博弈理论 | 第16-18页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 第18-29页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普遍性 | 第18页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第18-27页 |
·利用关联方交易 | 第18-20页 |
·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 第20-23页 |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 第23页 |
·利用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 | 第23-24页 |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 第24-26页 |
·其他盈余管理手段 | 第26-27页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 第27-29页 |
·对上市公司决策的影响 | 第27-28页 |
·对债权人决策的影响 | 第28页 |
·对股东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28页 |
·对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影响 | 第28-29页 |
第4章 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 第29-35页 |
·新会计准则概述 | 第29页 |
·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分析 | 第29-34页 |
·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 第29-30页 |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 | 第30页 |
·允计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 | 第30-31页 |
·资产减值准备规定的变化 | 第31页 |
·债务重组收益会计处理的变化 | 第31-32页 |
·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 第32页 |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 | 第32-33页 |
·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 | 第33页 |
·金融工具准则的变化 | 第33-34页 |
·新会计准则带来的主要启示 | 第34-35页 |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 第34页 |
·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 | 第34-35页 |
第5章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35-47页 |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第35-36页 |
·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 | 第36-41页 |
·压缩了存货发出计价的选择空间 | 第36页 |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 | 第36-37页 |
·债务重组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 | 第37-38页 |
·明确了政府补助的确认和计量 | 第38-39页 |
·合并对价按照账面价值计量 | 第39页 |
·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扩大 | 第39-40页 |
·加大对关联交易的披露 | 第40-41页 |
·新准则下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空间 | 第41-47页 |
·公允价值引入带来的盈余管理新方式 | 第41-42页 |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辟出新径 | 第42页 |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新规定引发的盈余管理 | 第42-43页 |
·无形资产准则新规定可能导致盈余管理行为 | 第43页 |
·资产减值准则留下的盈余管理空间 | 第43-44页 |
·债务重组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提供的盈余管理新空间 | 第44-45页 |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新规定有利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 第45页 |
·政府补助准则带来的盈余管理新空间 | 第45-47页 |
第6章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 第47-55页 |
·重新定位会计准则目标的重点 | 第47-48页 |
·完善会计准则操作指南,成立会计准则解释机构 | 第48-49页 |
·加强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设 | 第49-54页 |
·加强外部执行机制建设 | 第50-52页 |
·强化内部执行机制建设 | 第52-54页 |
·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