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T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1页 |
·引言 | 第16页 |
·自动变速器的种类及特点 | 第16-17页 |
·自动变速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AT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控制功能 | 第18-20页 |
·AT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 第18页 |
·AT 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功能 | 第18-20页 |
·课题来源和意义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匹配 | 第21-31页 |
·引言 | 第21页 |
·发动机的稳态特性 | 第21-23页 |
·发动机速度特性的定义 | 第21页 |
·发动机速度特性的拟合方法 | 第21页 |
·发动机速度特性曲线拟合 | 第21-23页 |
·液力变矩器特性分析 | 第23-27页 |
·液力变矩器的外特性 | 第23-24页 |
·液力变矩器的原始特性 | 第24-26页 |
·液力变矩器的性能评价 | 第26-27页 |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联合工作输入特性 | 第27-28页 |
·联合工作输入特性的求取步骤 | 第27页 |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匹配评价 | 第27-28页 |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联合工作输出特性 | 第28-30页 |
·联合工作输出特性的求取步骤 | 第28-30页 |
·联合工作输出特性的评价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本换挡规律制定 | 第31-38页 |
·引言 | 第31页 |
·换挡规律的类型 | 第31-33页 |
·单参数换挡规律 | 第31-32页 |
·两参数换挡规律 | 第32-33页 |
·动态三参数换挡规律 | 第33页 |
·两参数换挡规律的制定 | 第33-37页 |
·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的制定 | 第33-34页 |
·最佳燃油经济性换挡规律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智能换挡规律制定 | 第38-50页 |
·引言 | 第38页 |
·不同行驶环境识别及其换挡策略 | 第38-42页 |
·上坡行驶 | 第38-39页 |
·下坡行驶 | 第39-40页 |
·雪地行驶 | 第40-41页 |
·高温环境下行驶 | 第41页 |
·低温环境下行驶 | 第41-42页 |
·弯道行驶 | 第42页 |
·驾驶员驾驶意图换挡规律分析 | 第42-43页 |
·稳定行驶工况 | 第42-43页 |
·油门踏板操纵速度变化情况 | 第43页 |
·制动踏板操纵速度变化情况 | 第43页 |
·智能换挡规律的建立 | 第43-49页 |
·基本换挡系统 | 第44页 |
·模糊修正模型 | 第44-47页 |
·智能换挡控制仿真模型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换挡品质控制 | 第50-62页 |
·引言 | 第50页 |
·换挡过程等效动力学模型 | 第50-54页 |
·换挡过程等效力学模型 | 第50页 |
·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分析 | 第50-54页 |
·换挡品质控制方法 | 第54-57页 |
·发动机控制 | 第54页 |
·执行元件搭接时序控制 | 第54页 |
·闭锁离合器控制 | 第54-55页 |
·油压变化规律控制 | 第55-57页 |
·换挡品质控制系统 | 第57-61页 |
·换挡电磁阀 | 第57-58页 |
·控制系统的建立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控制系统性能仿真及试验 | 第62-79页 |
·引言 | 第62页 |
·整车动力系统建模及其仿真分析 | 第62-70页 |
·驾驶员模型 | 第62-63页 |
·发动机模型 | 第63-64页 |
·车辆模型 | 第64页 |
·自动换挡控制模型 | 第64-66页 |
·液力变矩器模型 | 第66-68页 |
·电磁阀控制及换挡执行元件模型 | 第68-69页 |
·离线仿真分析 | 第69-70页 |
·自动变速器快速控制原型实验 | 第70-78页 |
·自动变速器台架试验 | 第71-75页 |
·实车试验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