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油茶籽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 ·油茶资源状况 | 第11页 |
|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现状 | 第11-12页 |
| ·生物活性肽 | 第12-20页 |
| ·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生物活性肽的其它功能研究 | 第20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2 油茶粕多肽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23-3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 ·试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 ·试验动物及饲料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 ·制备油茶粕抗氧化肽的蛋白酶筛选 | 第24页 |
| ·油茶粕多肽抗亚油酸过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24-25页 |
|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 第25页 |
| ·油茶粕多肽还原能力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 ·清除羟自由基(OH·)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 ·对Fe~(2+)螯合能力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动物实验 | 第26-27页 |
| ·实验数据统计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 ·适宜蛋白酶的筛选 | 第27页 |
|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第27-30页 |
| ·酶解油茶粕蛋白制备抗氧化肽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 第30-31页 |
| ·油茶粕多肽的还原能力 | 第31-32页 |
| ·油茶粕多肽清除羟自由基(OH·)的效果 | 第32-33页 |
| ·油茶粕多肽对Fe~(2+)的螯合能力 | 第33-34页 |
| ·油茶粕多肽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 第34-35页 |
| ·油茶粕多肽对昆明种小鼠肝脏中MDA、SOD和GSH-PX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 3 油茶粕多肽的抑菌活性研究 | 第39-4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9页 |
| ·试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 第3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 ·油茶粕蛋白的水解工艺 | 第39-40页 |
| ·肉汤蛋白胨培养基配制 | 第40页 |
| ·肉汤蛋白胨平板计数培养基配制 | 第40页 |
| ·大肠杆菌菌种的活化 | 第40页 |
| ·大肠杆菌菌浓与OD_(560)值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页 |
| ·对大肠杆菌抑菌率的测定 | 第40-41页 |
|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第41-44页 |
| ·油茶粕蛋白酶解制备抗菌肽条件的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 第44-48页 |
| ·油茶粕多肽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4 油茶粕多肽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 第49-5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9页 |
| ·试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 第49页 |
| ·试验动物与饲料 | 第49页 |
| ·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 ·酶解油茶粕蛋白制备油茶粕多肽 | 第49页 |
| ·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49页 |
|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49-50页 |
|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第50页 |
| ·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 | 第50页 |
| ·沙门氏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 | 第50页 |
| ·大鼠30天喂养试验 | 第50页 |
|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第50-51页 |
| ·脏器系数测定 | 第51页 |
| ·实验数据统计 | 第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 ·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 第51页 |
|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 第51页 |
| ·油茶粕多肽对小鼠精子畸形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结果 | 第52-53页 |
| ·Ames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 ·油茶粕多肽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第54页 |
| ·油茶粕多肽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油茶粕多肽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第55页 |
|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5 结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创新点 | 第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