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汉语》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3页 |
|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8-9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三)研究现状和方法 | 第10-13页 |
| 一、《博雅汉语》中民俗文化编排的基本情况 | 第13-22页 |
| (一)教材体例 | 第13-14页 |
| (二)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及统计分析 | 第14-22页 |
| 1.呈现方式 | 第14-17页 |
| 2.统计分析 | 第17-22页 |
| 二、《博雅汉语》中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22-39页 |
| (一)民俗文化分类 | 第22-24页 |
| (二)民俗文化内容举隅 | 第24-32页 |
| 1.社交礼俗 | 第24-26页 |
| 2.物质生活 | 第26-27页 |
| 3.物质生产 | 第27页 |
| 4.社会民俗 | 第27-28页 |
| 5.岁时节日 | 第28-29页 |
| 6.口头民俗 | 第29页 |
| 7.价值观念 | 第29-30页 |
| 8.人生仪礼 | 第30-31页 |
| 9.民俗信仰 | 第31页 |
| 10.禁忌民俗 | 第31-32页 |
| 11.民间艺术 | 第32页 |
| (三)民俗文化内容统计分析 | 第32-39页 |
| 1.初级阶段 | 第32-34页 |
| 2.准中级阶段 | 第34-35页 |
| 3.中级阶段 | 第35-37页 |
| 4.高级阶段 | 第37-39页 |
| 三、对《博雅汉语》中民俗文化编选的综合评价 | 第39-48页 |
| (一)《博雅汉语》中民俗文化编选的优点 | 第39-44页 |
| 1.整体性 | 第39-41页 |
| 2.系统性 | 第41页 |
| 3.包容性 | 第41-43页 |
| 4.交际性 | 第43页 |
| 5.渗透性 | 第43-44页 |
| (二)《博雅汉语》中民俗文化编选的不足 | 第44-48页 |
| 1.少数民族文化缺失 | 第44-45页 |
| 2.部分内容不够深入 | 第45-46页 |
| 3.民俗插图过少 | 第46-48页 |
| 余论:关于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思考 | 第48-51页 |
| (一)民俗文化教学原则 | 第48-49页 |
| (二)民俗文化教学可采用的方法 | 第49-51页 |
| 1.直接阐释法 | 第49页 |
| 2.案例教学法 | 第49-50页 |
| 3.文化实践法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