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30-35页 |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30-31页 |
二、研究的思路 | 第31-32页 |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理论界说 | 第35-51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及实质 | 第35-40页 |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相关概念辨析 | 第35-38页 |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及实质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功能与特点 | 第40-45页 |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功能 | 第41-43页 |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特点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表现形态 | 第45-51页 |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个体形态 | 第45-48页 |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形态 | 第48-51页 |
第三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理论基础 | 第51-7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 | 第51-57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 | 第52-55页 |
二、列宁的相关理论 | 第55-57页 |
第二节 党的领导人的相关理论 | 第57-68页 |
一、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 第57-60页 |
二、明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方向 | 第60-62页 |
三、奠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 第62-64页 |
四、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性 | 第64-68页 |
第三节 中国古代相关理论 | 第68-71页 |
一、未成年人社会教化的理论 | 第68-71页 |
二、未成年人自我修养理论 | 第71页 |
第四节 现代西方相关理论 | 第71-77页 |
一、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 第72-73页 |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第73-74页 |
三、价值澄清理论 | 第74-77页 |
第四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95页 |
第一节 教育主客体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 第80-85页 |
一、教育主体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 | 第80-84页 |
二、教育客体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 | 第84-85页 |
第二节 教育介体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 第85-88页 |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 | 第86-87页 |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 第87页 |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 第87-88页 |
第三节 教育要素间关系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 第88-91页 |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88-89页 |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 第89-90页 |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体与介体的关系 | 第90-91页 |
第四节 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 第91-95页 |
一、家庭、学校与社区环境的影响 | 第91-93页 |
二、大众传媒环境的影响 | 第93-95页 |
第五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及教育状况 | 第95-125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政治状况 | 第96-102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思想与道德状况 | 第102-110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状况 | 第110-116页 |
第四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状况 | 第116-122页 |
第五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2-125页 |
第六章 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 第125-141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 | 第125-133页 |
一、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殊性的方法 | 第126-128页 |
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特点 | 第128-131页 |
三、把握未成年人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 | 第131-132页 |
四、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要求 | 第132-133页 |
第二节 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 第133-141页 |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 第134-135页 |
二、主体性原则 | 第135-136页 |
三、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136-138页 |
四、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第138-141页 |
第七章 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 第141-167页 |
第一节 树立育人为本的全面思想道德教育观 | 第141-144页 |
一、育人为本的全面思想道德教育观之内涵 | 第142-143页 |
二、贯彻育人为本的全面思想道德教育观的基本要求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间关系 | 第144-148页 |
一、和谐主体间关系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二、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谐主体间关系 | 第146-148页 |
第三节 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148-155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 第148-152页 |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 第152-155页 |
第四节 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课并加强社会实践 | 第155-161页 |
一、以未成年人思想政治课和社会实践作为着力点 | 第155-158页 |
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课 | 第158-159页 |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实践 | 第159-161页 |
第五节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 第161-167页 |
一、网络对未成年人生活世界的拓展及其影响 | 第161-163页 |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 第163-167页 |
结语 | 第167-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81-183页 |
附录 | 第183-191页 |
致谢 | 第191页 |